(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第148节(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唐朝科举明面上花团锦簇,背地却是烈火烹油。无数天真的考生受到了社会的毒打。不说黄巢,李白、李商隐、王维……这些名人都吃过大亏。大唐的文人爱国心切,本来想骂这位掘墓人,但现在却有些沉默。黄巢之所以成为反贼,背后也有科举制度的一臂之力。

  唉,他们都是同病相怜之人。

  武则天冷声说道:“爱卿,不糊名字的科举有名无实,你们还要反对这糊名制度吗?”

  武则天也知晓科举的弊端,率先提出糊上名字,但大臣们反对的声音太强大了,这事儿只能不了了之。

  大臣:"此事牵扯众多,陛下须三思而后行。"

  "三思?就是因为你们要朕三思,未来才会出现那所谓的掘墓人!大唐灭亡,你们难道没有罪吗?4;

  大臣们见女皇如此发火,讷讷不言。

  武则天骂了一通这些老奸巨猾的大臣,雷厉风行地说:"糊名制度必须要推行,抗旨不尊者,举家流放。"

  【黄巢落榜之后,只能回家继承万贯家产。值得一提的是,他家是盐贩子,产业并不干净。

  因为唐朝中后期,国家将盐进行专营,不允许民间私自制造和贩卖。

  唐朝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如果放在私人手里,一定会滋生大乱子,比如隋朝发生了多次盐贩起义。

  而且,盐专营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种税收,可以悄悄地收税,赚大钱。

  百姓感觉不到收税的疼痛感和被剥削感,不容易激起民变,简直完美。

  有句话说:“天下之赋,盐利占半。”国家的一半赋税几乎都来自盐。如果国家管得好,那么盐价低,百姓高兴。如果国家无道,盐的价格就爆表了。

  比如唐太宗时期,大概相当于五块钱一包,唐德宗时期,已经翻了二三十倍,大概是两百多块钱一包。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