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的读书郎 第226节(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秀才”语出《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初指“才之秀者”,《礼记》《史记》中均有类似的称呼。可见在当时,秀才泛指才能出众之人。

  汉代自武帝时起,秀才始成为与孝廉一样的举荐科名。

  隋唐之际,考试制度完全替代了举荐,分科取士,故名“科举”,秀才科即为科举考试单独设立的考试科目之一。

  不过,从唐代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后代的宋元明,秀才往往成为读书人的泛称。

  但是有功名的真秀才,跟敬称的秀才公,是两个待遇,一个是朝廷承认的,一个是大家的敬称。

  要想底气十足的当个官儿,就得一步一步的考上去。

  这起始脚步就不能乱,小三元什么的,想一想可以。

  但是千万不能执着,很容易执着出事的。

  温润跟他聊了一些话题,吴山长也不闲着,三个人有说有笑的谈的挺好,天南海北的聊着各种话题。

  不过温润最后还是确定了,院试的考核地点,还是在永清府书院里。

  院试也是三年之内两次,院考两场,考试内容与府,县考大致相同。

  评卷由五百里外较远的书院山长或幕友当任。

  第一场录取人数,为当取秀才名额之一倍,用圆圈揭晓,写坐号,不写姓名,称之“草案”。

  第二场覆试后,拆弥封,写姓名,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

  知府大人只能对“草案”有发言权,但是最终说了算的是学政大人,也就是张炳。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