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7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詹妮特拿着资料,没有急着介绍。她发现沈瑜对部分古玩看的仔细,对有的古玩仅仅是扫了一眼,便不再去看。只在观察华国古玩的时候用的时间最长。

  等沈瑜看完最后一件古玩,詹妮特说道:“沈先生,这批藏品里面有三件华国古玩。您感兴趣吗?如果感兴趣可以写好暗标。”

  沈瑜点头,转身回看。

  三件华国古玩分别是一件古琴。一切木雕菩萨像,一件青瓷花瓶。

  那件花瓶应该是经过二次加工,又加了一个西式鎏金底座。沈瑜对此兴趣不大,关键是那个东西,在地图上显示为红点。

  他走回去,来到古琴近前仔细检查。

  此琴是仲尼式。

  他向老管家要来测量工具,小心的测量尺寸。琴长125.6厘米,隐间115.7厘米,肩宽19.5厘米,尾宽13.8厘米,琴体比例法度严谨,文人气息浓厚。

  测量完成,又看古琴的细节。琴体护轸、雁足等处有修补,琴面尘污保护的不算好,有局部清理后显现出栗壳色漆面,满布细密的流水断纹间以冰片断纹。漆质坚实而光彩照人。

  沈瑜还发现,琴的龙池、凤沼与轸池均贴硬木木片以保护胎体,且池沼内的贴片很罕见,向槽腹内侧倾斜,疑有将音韵挽留在琴腔内的用意。龙池和凤沼内可见微隆的纳音为龟背形木块拼合而成,拼缝明显且有粘合痕迹。

  他回忆看过的相关书籍,此琴应该是所谓之百衲琴。

  据记载显示百衲琴始自唐代,百衲琴由于复杂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胎体振动方式,产生“以他琴齐触,彼音绝而此有余韵”的效果,为历代琴家所宝,而真正的百衲琴极为少见。

  沈瑜琢磨,这张百衲琴的虽然龙池凤沼内由木块拼合,但是根据琴体形制、漆面断纹等判断,此琴的制作年代应在明代或更早,历经几百年而池沼内拼缝对应的琴面却没有因拼合产生的任何痕迹,所以这张琴属于镶嵌式的百衲琴,只在纳音位置镶嵌拼合木块。从足池处发现在灰胎下有一层土黄色纸,这种裱纸工艺多见于明代,目的是保护古琴胎体,工艺颇为讲究。

  所以他判断这是明代百衲仲尼式琴。

  美中不足的就是,古琴保存的不太好,由于琴弦缺失,无法上弦轻抚。这点缺陷,修复空间完全可以解决。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