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6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看到箫的第一眼,他大概就能判断出,这东西靠谱。

  他小心的拿起了箫,轻轻转动,观察细节。

  箫的上端有v形吹口,箫身共有七孔,音孔有六,五个音孔朝上,一个音孔朝下,根部有两个出音孔,古称「凤眼」,底部作镂空。仿竹节处竹须亦历历可见。

  他很快就得出结论,这应该是明末清初德化窑白瓷七孔箫。

  夏洪孝观察着沈瑜的脸色,适时的介绍:“这支箫,长61厘米,如果你喜欢的,20万。”

  沈瑜看到箫在地图上显示为橙红光点,明白这是还有升值潜力的意思,再加上又是于老师作为中介,当即点了点头,说:“这个价格很公道。”

  于老师看沈瑜同意购买,便说道:“瓷箫的制作工艺采用吊烧的方式。由于陶瓷在烧造过程中会缩水变形,因此保持其外观的完整性十分不易,而对内在的音域控制更是难以把握,所以成品率极低。据清代陆廷灿《南村随笔》记载,德化瓷箫,百枝中无一二合调者,合则其声凄朗,远出竹上。由此可见一支上好的德化瓷箫,不仅要求形同竹箫,而且要求音质纯正,属于名贵的乐器。这是德化窑的特殊产品,时代多为明末清初。”

  夏洪孝又拿出另一只长条盒子并且打开,“这支也是白釉的箫。具体是什么窑口,于老师也判断不准。这是从扶桑带回来的。”

  沈瑜放好德化白瓷的长箫,拿起了另一支白釉箫。

  这支箫略短,白釉色泽光润明亮,白如凝脂,晶莹剔透,最有意思是,这支箫的造型略微弯曲,是有意模仿竹节生长的形态,仿竹节的分部也贴近自然生长的竹节,是白釉瓷,却能让人感觉到竹子生长的生命力。

  沈瑜拿在手中,一时有些舍不得放下。

  夏洪孝介绍道:“竹箫是中国古代最为流行的箫管乐器之一,可吹奏较为舒缓的乐曲。箫的音色饱满清幽,尤其适合演奏空灵悠远的曲子,用于合奏或独奏。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各种文献来看,箫常常是与道家的仙风道骨联系在一起的。此仿竹箫白釉晶莹的色泽与竹箫仙风道骨的品质相得益彰。”

  沈瑜问道:“这支仿竹箫的价格是多少?”

  夏洪孝答道:“这是清白釉仿竹箫,长58.5厘米,价格3万。”

  沈瑜判断这支箫是清早期的时候在地图上显示为红点,其增值空间不大。因为已经知道夏洪孝要把这批藏品一起卖掉,所以他说道:“此箫以瓷仿竹,颇为少见,就按您说的价格。”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