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3章(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到了那时候,只怕失去发声机会的是我们。

  毕竟我们虽然会写文章,却不会印文章。

  反复考虑之后,来敏想出了一个办法。刊发这篇文章的同时,他们也写几篇文章,论述一下民这个概念的由来,进行对冲。

  我进行学术讨论,总没问题吧。

  虽然觉得意义不大,但许靖还是接受了来敏的建议,任务也就顺理成章的交给了来敏。

  第三天,新鲜的邸报发行,上面有两篇文章。

  一篇是没署名的《谁是民?》,一篇是来敏的《论民之义变》。

  邸报发行当天,就成了太学的热闹话题。

  相比之下,来敏的文章学术性更强,也更受四方学子的欢迎。他们纷纷表达对来敏的敬佩,能用如此浅白的文字,引经据典,将民这个字的古今之变说得清清楚楚,实属不易。

  搞清了这个字义的古今异同,读书时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一些看起来互相矛盾的经义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谁是民?》这篇文章的影响远远不及,一是语言过于直白,不够典雅。二是不什么学术含量,通篇大白话,就是对民的范围做了一个简单的划分,按不同的标准分成不同的说法而已。

  这些我都知道,还要你说?

  也有人对这篇文章忧心冲冲,觉得有故意生事之嫌,但声音太小,很快就淹没了。

  可是随着邸报发行的范围推广,形势迅速逆转。

  首先是在京兆,随即又迅速扩展到扶风、冯翊。很多普通百姓读完这篇文章后,自然而然的问了一个问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