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7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陈宫已经发表的言论没有被天子否认,却给了不少人鼓励。

  至少天子是有听取不同意见的肚量的,哪怕是有冒犯的嫌疑。

  讨论渐渐深入,小心翼翼地触及了敏感区——皇帝的责任。

  皇帝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

  具体到孝灵皇帝的事例而言,他十二岁登基,三十四岁驾崩,在位二十二年。前期受制于宦官曹节等人,后期掣肘于大将军何进,宫里还受到母亲董太后的影响,真正能做主的时候有多少?

  如果说他不胜任,那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当初将他推上这个位置的人有没有责任?

  在孝桓皇帝驾崩,又没有嗣君的前提下,将作为旁支的孝灵皇帝推上帝位的是当时的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如果要追究责任,他们就是最大的责任人。

  偏偏窦武和陈蕃就是党人的领袖。

  转来转去,追究到一直觉得自己最冤的党人头上了?

  再者,重视天子的责任,还有两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是垂拱而治的理想还要不要追求?

  二是如果治理天下就是天子的责任,那如何才能使嗣君能够承担起这样的重任?

  之前的天子都曾有太傅、少傅之类的儒生教导,却没有几个是真能胜任的,如今儒道又受到质疑,以后谁来教导嗣君,用什么学术?

  这时,司徒长史祢衡提出了一个观点:以一人治天下是不现实的。即使是在疆域远不如现在广大的商周,也是天子垂拱,大臣理事。如今疆域十倍、百倍于过去,还希望一人统领全局,显然不可能。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现在的办法:天子掌兵,大臣理政。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