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第139节(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竟是韩大人啊!那指定能行。”

  在松州这些地方,韩彻的名声简直不要太好。要知晓当初就是韩彻来到松州,改革了漕运后,他们这些运河沿岸的百姓,自此就再也不用被官府征集去做漕民。

  松州百姓如今所越发依赖的棉纺织业,也是经由韩彻大力推广种植的。

  另外还有这价钱便宜又稳定的食盐等等,谁不知晓也都是由韩彻所提议,并实施起来的改革。

  而且这次除了圩田,在土地利用这块,韩彻还实施起了更为巧妙的葑田。

  此刻,台上的老师也着重讲述了李朝时期,以松州为代表所盛行的圩田和葑田的两种对土地实施的利用方式。

  “所谓的圩田,就是围堤铸坝,把田围在中间,把水挡在堤外面。”(3)

  “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并非李朝最先开创,但因为建筑维修这块耗费太大,一般的百姓即便知道办法,也是没能力去实施的。”

  “若是大规模的去修建,别说是古代的那些普通百姓,就是当时的李朝朝廷,在处于国库空虚的阶段,也不一定能拿得出来那么多的银钱。”

  “也就是朝廷在韩公的经济改革下,国库处于一个极为富有的阶段,才有了我们所知晓的古代劳动人民,跟自然做斗争的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创造。”

  “韩公在松州等地区所创造出来的圩田,内里开设沟渠,设涵闸……使其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水系网络。”

  “最为突出的就是洪期排洪,旱期灌溉,对水资源的一个灵活调配,如此便具有常保丰收的效果。”

  “同时,因为圩田所择选的地方水陆边缘效益明显,因此它还具有生态功能。比如周边的湖塘可养鱼,河堤和田堤可种桑……在这样的合理利用下,当地百姓收入可增数倍。”

  至于葑田,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都忍不住面露惊叹。

  因为所谓的葑田,也叫架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