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贾琏在进家学之前,是和贾珠一起在单独请的先生那里念书的。贾琏比贾珠小了三岁,正是爱玩的年纪。而那个先生讲课的时候只顾着贾珠的学习进度,基本上就把贾琏当成不存在的人。贾琏人小,不会告状,上课又学不到他应该学的蒙学知识,所以渐渐传出了顽劣不堪的名声。

  这时候贾史氏发话了:“珠儿眼看着没几年就要去国子监读书了,琏儿又不喜欢这位先生,就让琏儿去家学读书吧!也好和亲戚们亲、香、亲、香。”

  说好听点,家学里的人是贾家亲戚家的孩子、是族人;说不好听点,就是一群打秋风穷要饭的。贾史氏直接就把贾琏扔到了那么个鱼龙混杂、没法好好受教育的地方去了。

  家学里到底还是有许多未开蒙的孩子的,所以贾琏反倒是把蒙学的东西给好好的学到手了。《诗经》、三百千、《声律启蒙》、《幼学琼林》都手拿把掐的学会了。可坏就坏在这里了!

  一次贾珠把其他家族的同龄人给领回家里,一群人在园子里以文会友。贾琏路过的时候,显摆了一下自己的学问,立刻就压了贾珠的风头。一个才六七岁的孩子,可以和比自己年长许多的人一起论对联诗词,可不就是出风头了嘛!结果第二天,贾琏就病了。再之后,贾琏只要在外面做了什么长脸的事情,就会大病一场。

  才七岁多的孩子,就因为这左一场右一场的病,闹了个“体弱易夭折”的名声。王氏很好的扮演了一个慈爱婶娘的形象,每当贾琏病了,就会去拉着贾琏的手说些似是而非的话,还灌输给贾琏“咱们这样的人家,用不着费那些个力气读书”的思想。

  尚且年幼的贾琏觉得王氏就像是自己想象中的娘亲一样温柔,所以也渐渐把王氏的话听进了心里,再也不愿意好好读书了。果然,不努力读书之后,贾琏也少生病了,越发的信服王氏说的“因为书读得多了身子才变弱了”的道理。

  可虽然贾琏对王氏很是亲近,对贾珠和贾元春却很排斥。究其原因,就是贾珠总是摆着兄长的架子训斥贾琏,尤其是在贾琏那次出了风头之后,贾珠更是每每见到贾琏就吹毛求疵的数落贾琏。而贾元春在一旁总是帮腔,好像贾琏真的做了什么十恶不赦大逆不道之事一样。

  现在的贾琏接手了这具身子之后,自然知道王氏那些个阴暗的心思还有那些话的真正意思。所以也想学着小说里的情节,霸气测漏的把二房一家弄出荣国府,要回荣禧堂。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贾琏本身只是一个九岁的孩子,老爹贾赦除了在原来的贾琏快高烧而亡的时候发了一回威请了太医外,基本就是一个没用的人。贾琏想直接和贾史氏讲道理,说说长幼尊卑。贾史氏笑呵呵的听贾琏说完,就让人把贾琏给送到祠堂里去跪祖宗,期间也不叫人送饭,活生生让贾琏饿了两天。

  等出了祠堂,贾史氏才语重心长的跟贾琏说:“我都是为了你好啊!要知道,你珠大哥哥的学问是没得说的,将来科举入仕再加上你二叔和他舅舅的扶持,定会得圣人的重用。你自小就顽劣,没个定性不说身子也弱。将来你也只能依靠你大哥了!所以再不可说这些伤人心的胡话!要是伤了你大哥的心,你将来可怎么办?”

  卧槽!这种“我之所以要伤害你是为了你好”的理直气壮的态度,真的是震惊了贾琏的三观。而且还对贾珠一口一个“你大哥”!拜托,贾琏的大哥是贾瑚!那个掉进池塘淹死了的贾瑚!这是完全把贾瑚这个长子嫡孙给忘了是吧!虽然心里这么吐槽,但当时已经饿得头昏眼花的贾琏明白,自己要是不老老实实的按照贾史氏的剧本演下去,估计还会被送回祠堂去继续饿着,直到自己道歉认错为止。

  贾琏咬着牙给贾史氏磕了头,表示自己受教了,又去贾珠那里赔礼道歉。经此一事,贾琏明白,现在是不能和贾史氏讲道理的,他也没有资格和贾史氏讲道理。

  所以说,要想真正的翻身做主,唯有强化自身实力这一条路可以走!打定了主意,贾琏把书本重新拾了起来,开始努力的念书。

  为了避免自己会和原身一样,一有好成绩就生病,所以贾琏平日里的表现并不出彩。可避开所有人之后,贾琏却苦练书法、背诵各种书籍。偶尔还借着出门做耍的借口,去书肆之类的地方翻看题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