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11] 路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第431页。

  [12] Atasoy, Y., Turkey, Islamists and Democracy, London 2005, p.38.

  [13] 路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第301页。

  [14] 路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第496页。

  [15] 卡尔帕特:《当代中东的政治和社会思想》,第511页。

  [16] 卡尔帕特:《当代中东的政治和社会思想》,第462页。

  [17] 路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第508页,第391页。

  第十三章 威权政治的终结

  一、伊斯梅特与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伊斯梅特(İsmet İnönü)1884年出生于伊兹密尔,毕业于伊斯坦布尔军官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奥斯曼帝国军队的军团司令。土耳其独立战争期间,伊斯梅特出任安卡拉军队的参谋总长,于1921年两次率军在伊纳尼击溃入侵安纳托利亚的希腊军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1934年,土耳其政府推行新的姓氏制度,议会将伊诺努作为伊斯梅特的专用姓氏,以表彰其在土耳其独立战争期间特别是在两次伊纳尼战役中的卓越贡献。1923年,伊斯梅特作为外交部部长,代表土耳其政府与协约国签署《洛桑条约》。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伊斯梅特长期担任内阁总理。1938年11月10日,凯末尔在伊斯坦布尔病逝。次日,大国民议会选举伊斯梅特继任总统,他成为土耳其共和国的第二任总统。伊斯梅特于1938—1950年担任总统期间,土耳其共和国经历了威权体制衰落和民主化进程启动的深刻变革。如果说凯末尔是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那么伊斯梅特可谓土耳其共和国民主化进程的开创者。

  伊斯梅特

  凯末尔时代是土耳其共和国威权政治的典型阶段,共和人民党作为唯一合法政党垄断了国家权力,议会选举流于形式,民众的合法参与缺乏必要的政治空间,反对派政党在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安纳托利亚东南部山区的库尔德人武装组织成为仅存的反政府势力,持不同政见的保皇派、自由主义者、伊斯兰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只限于在遥远的巴黎、索菲亚、大马士革和开罗发出微弱的声音。1939年6月,共和人民党召开第五次大会,实行政党组织与政府机构的分离,尝试推动执政党内部的改革进程。然而,土耳其共和国的政治生活依旧沿袭凯末尔时代自上而下的威权模式,总统凌驾于社会之上,操纵共和人民党和大国民议会,控制内阁政府,共和人民党、大国民议会和内阁政府构成威权政治的御用工具。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