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也在军队组织中采取了重要变革。[57]早期帝国阶段,军队实际上是由边防部队组成的。其全部军事力量几乎都分布、巡游在罗马帝国漫长的边境地区。帝国缺少机动部队,也缺少强大的后备军事力量。就后者而言,只有罗马的皇帝卫队可供调遣。这一军事体系根本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军事需求,长期以来这一点已经十分清楚,特别是在“公元三世纪危机”动乱时期,军队彻底陷于崩溃。戴克里先开始大力强化帝国边防。但是,就政治和军事考虑而言,最迫切需要的是在帝国内建立强大的机动军事力量,以便对外应付外敌入侵威胁,对内平息叛乱,保卫皇权。戴克里先创建并被君士坦丁大力发展的“野战军”,就是用来为这两大目的服务的。野战军部队与过去的皇帝卫队具有完全不同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众所周知,皇帝卫队非常不可靠,常常支持皇位觊觎者,戴克里先对他们极不信任。米尔万桥战役以后,皇帝卫队最终被君士坦丁解散。此后,新的皇帝卫队就成为罗马军队真正的核心力量,君士坦丁以牺牲戴克里先刚刚加强的边防军为代价,毫不犹豫地大力强化野战军部队。这表明,野战军失去了其原有的皇帝卫队的性质,其攻击兵团以“御林军”闻名遐迩,而真正的皇帝卫队,此时是由首相控制的。

  自君士坦丁时代,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就控制在军队总司令手中,尽管最初步兵司令掌控步兵,骑兵司令掌控骑兵。这种军事指挥权的分立无疑是一种预防措施,以避免这两个高级军事指挥官权力过大威胁皇权。但是,这种非同寻常的安排很快就被放弃了,而是提出足以保证安全的计划,即设立两个地位相同的总司令,他们都被称为“步、骑兵总司令”,分别驻扎在两个首都。此外,又在帝国东部设立了3个大将军,拥有其所驻扎地区的指挥权:分别为东方总司令、色雷斯总司令和伊里利亚总司令。他们掌握着调动其各自负责地区的军队指挥权,还可以指挥负责所在省区边防任务的督军。宫廷卫队由两个卫2队司令指挥。这样,早期拜占廷阶段,军事力量就分别由5个司令控制,他们本人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而皇帝则亲自担任最高军事指挥。

  随着大批野战军机动部队的建立,边境部队“边防军”得以形成它们自身与边境防务职能有关的特征。这些部队的士兵被授予一定的土地,以服役为义务,他们成为小军役土地持有者阶级,并以经营军役土地为生,屯垦戍边,这一体制后来在拜占廷帝国获得巨大发展。

  图3 (上图)君士坦丁堡的赛奥多西城墙,由高11米的内墙及方形或者矩形塔楼构成,低处为外墙和壕沟,在伊斯坦布尔。(下图)塞奥多西城墙的『金门』,使用大理石建造,正面上方为三道圆拱,其侧面是坚固的方形塔门。金门装饰有许多雕刻,包括一辆由四头大象拖拉的二轮战车。1453年后,金门重建为7座塔楼组成的星形城堡 无论在罗马时代还是在拜占廷时代,一个共同特点是军队里的蛮族,特别是日耳曼各民族越来越多,在帝国境内的伊里利亚人,以及自4世纪以后更有能力的蛮族人,持续不断晋升到高级军阶的职位上。同样特别突出的现象是,骑兵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在与波斯军队的作战中采用了新的军事战术,而波斯军队在战场上主要依靠骑兵部队。

  帝国中央重心的东移首先和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东部地区拥有更密集的人口及更雄厚的经济资源。[58]另一个原因是帝国在东部面临新的防务问题,特别是在多瑙河下游地区,那里的入侵来自北方的蛮族,还有近东地区,东山再起的波斯帝国在萨珊王朝统治时期成为帝国日益严重的威胁。这个萨珊帝国是远比波斯王国强盛的非常强大的对手。正如拜占廷皇帝们认为自己是罗马帝国恺撒皇帝的继承人一样,萨珊王朝也宣称自己是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后人,并有权占领所有原先属于古波斯帝国的疆土。3世纪以后,波斯人的新威胁就已经十分严重,并继续在整个早期拜占廷阶段不断折磨帝国。因此,与波斯万王之王的斗争就成为拜占廷国家必须面对的最严重的政治和军事问题之一。[59]

  为了应对变化了的形势,戴克里先亲自统辖帝国的东半部,其本人通常就驻扎在尼科米底亚,而将帝国西半部委托给其共治皇帝马克西米安(Maximian)。君士坦丁也同样将帝国东半部当作永久的中心。他重建了古代希腊殖民城邦、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拜占廷城,并将它提升到帝国首都的地位。这项工程从他于324年11月[60]战胜李锡尼(Licinius),并将其权力扩大到东部以后立即开始,330年5月11日,新都城被隆重启用。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几项建城工程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61]城址的选择就意义非凡。新都城位于欧亚两大陆的交汇处,其东为博斯普鲁斯海峡,其北临黄金角海湾,其南有马尔马拉海,只有陆地一线可以进城,因此,具有独一无二的战略优势地位。该城控制欧、亚之间的交通,扼守爱琴海进入黑海的通道,因此迅速发展成为最重要的国际商业贸易中心。君士坦丁堡成为拜占廷帝国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达千年之久,也是帝国的文化和宗教生活中心,它还是国际政治和文化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城市。

  在罗马城的重要性日益降低,人口持续减少的同时,新首都稳定地发展着。在君士坦丁堡建城以后的百年间,其居民人数超过了罗马,到6世纪时,其人口数超过了50万。[62]“新罗马”正是被设计取代“旧罗马”的,以成为帝国新的统治管理中心。[63]甚至在规划新都城的轮廊时,罗马也被当作模仿的样板,与古罗马结合为一体的所有传统都被移植到新罗马。[64]君士坦丁堡还分享了罗马城享有的所有特权,君士坦丁不遗余力地设法使新首都典雅、壮丽、辉煌。他建设了大量宏伟的建筑,并从帝国各地调集了艺术杰作,以美化这座城市。在建设教堂方面,他也特别慷慨大度。君士坦丁堡从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基督教特色,而其居民大多讲希腊语。君士坦丁通过承认基督教在帝国的合法性和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建立新都城这两大举措,毫无疑义地强调了东部帝国的胜利。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