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教会和修道院地产也出现了稳步扩大的趋势,拜占廷各阶层虔诚的信徒,从皇帝到普通老百姓,慷慨捐赠使之不断增长。这一过程及修道院的迅速增加共同揭示出教会势力的强化。一个清晰普遍的情况是修道生活在拜占廷帝国十分流行,安条克大教长约翰后来在11世纪末所做的记述也提供了相关的信息,尽管记载明显存在夸大之处,但是反映的总体情况还是准确的。这个东方教士的重要代表和教会拥有财产占有之合法权的鼓吹者坚持认为,毁坏圣像运动爆发前拜占廷帝国民众分成几乎旗鼓相当的两大部分,即教士和俗人。[130]修道院地产的增加是与修道士和教士人数增加相对应的。[131]

  查士丁尼二世是极为虔诚的君主。他在其发行的钱币铭文中称自己为“基督的仆人”,他也是拜占廷帝国第一位将基督像印铸在其钱币背面的皇帝。[132]在其统治期间的691~692年,召集了被称为“五六次大公会议”的基督教大公会议,因为这次会议的许多决议条款是对前两次会议,即553年第五次和680~681年第六次大公会议教义法规的补充,由于它是在皇宫特鲁利安宫那间穹顶大厅里举行的,故又被称为“特鲁罗大公会议”。该会议决议的102条法规确定了基督教教会的管理机构和礼仪细节,特别强调了民众和教士需要注意和加强遵守的基督教道德。其中对某些风俗习惯进行了谴责,部分是因为这些习俗来源于异教,部分是出于道德说教的理由,而它们都特别倾向于欣赏当时的民间习俗。这个时期,人们还可以看到异教节日的庆典活动:在不鲁马利亚,葡萄丰收的季节,化了装戴面具的男男女女在街道上载歌载舞,歌颂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在满月葬礼篝火节上,人们在房前堆起木材,燃起篝火,年轻人还在火堆上走过。此时,这些来自古代异教的许多习俗都被禁止。在各种禁令规定中,有一条是禁止君士坦丁堡大学学生参加戏剧表演的。[133]从历史的观点看,“五六次大公会议”决定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它揭示出东、西方两派教会之间教会事务的区别,例如它允许教士结婚,又如明确反对罗马教会实行的礼拜六斋戒。这样,在第六次大公会议达成了关于教义信条决议后不到10年,罗马和拜占廷教会之间又爆发了新的争议。这次争端并非因信仰而起,而是因那些导致两大世界中心分道扬镳的问题而起。

  图18 表现为献身的基督守陵的妇女的象牙雕刻,完成于400年前后,现存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博物馆 罗马主教拒绝接受“五六次大公会议”的法规,这一点都不奇怪。查士丁尼二世认为自己能够像其祖父一样处理这次争端,他迅速做出判断。他派遣代表去罗马,打算逮捕罗马主教并将其押解到君士坦丁堡,在皇帝面前加以审判。但是,时代已经变了,不同于马丁时代了。皇帝在意大利再也没有那样的权力了,而罗马主教的地位已经得到极大的加强。罗马和拉文那两地的民兵公开反对皇帝代表的这一要求,以至于迫使他为了活命不得不跪倒在罗马主教面前。这的确是在报复40年前罗马主教在拜占廷皇帝手中受到的侮辱。但是,这次羞辱并没有来得及降临到皇帝身上,因为就在这个事件发生以后,查士丁尼二世很快就被废黜了。

  伊拉克略一世使小军役土地持有者农兵和自由小农成为帝国脊梁的政策本身事实上很难为拜占廷贵族所喜欢。查士丁尼二世在位时期,政府的这一政策又带上了明显的反贵族色彩,从来就不吝惜动用暴力的年轻皇帝的鲁莽残暴的处理方式驱使反对派走上了极端。大量东方史料使我们了解到,查士丁尼二世的统治使贵族受到被彻底摧毁的威胁。的确,其政策几乎没有一项完全得到民众的拥护。虽然其移民殖民政策能够满足国家的需要,但是它对那些被涉及的人来说是极为痛苦的,他们被迫背井离乡,迁移到完全陌生而不熟悉的国度。而且,查士丁尼二世的统治使其所有臣民都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特别是这位皇帝仿效其伟大的同名前辈皇帝,热衷于最宏大奢侈的建筑活动。[134]他残忍无情的敲诈勒索,使民众激烈反对其负责财政税收部门的官员,例如皇产财务部部长()斯蒂芬(Stephen)和总税务部部长()塞奥多图斯(Theodotus),他们似乎一直以残忍无情而著称。695年底,爆发了反对查士丁尼二世政府的起义,新建立的希腊军区将军利奥提乌斯(Leontius)被蓝党民众推举为皇帝。[135]查士丁尼二世的重臣皇产财务部部长斯蒂芬和总税务部部长塞奥多图斯成为起义民众怒火的牺牲品,查士丁尼二世本人则被割去了鼻子,并流放到车绳,这里是前罗马主教马丁曾去世的地方。

  [1] 以下3个段落为本书1969年英文版的新增内容。

  第四节 伊拉克略王朝的灭亡

  695年的变故使拜占廷帝国的发展增加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开始了一个持续20余年的动荡时期。这个内乱时期使帝国面临新的危险,造成新的严重损失。第一个沉重打击是帝国未能保持住其在北非的领土。不久之前,帝国虽然抵御住了阿拉伯人对迦太基总督区的进攻,但是在君士坦斯二世设法建立保卫西部领土的有效机制的尝试失败后,它的陷落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697年,阿拉伯军队攻入拉丁人占领的非洲地区,经过一系列速战速决的战斗,他们夺取了迦太基。皇帝利奥提乌斯(Leontius,695~698年在位)火速派往非洲的拜占廷舰队曾再次控制了局势。但是次年春季,阿拉伯人加强了水陆两路军队的攻击,迫使拜占廷人在其优势力量面前俯首称臣,并放弃了迦太基。这次失败的结果是引发了拜占廷舰队反叛利奥提乌斯,卡拉比西亚尼海上军区的舰队司令阿普西马尔(Apsimar)被拥立为皇帝。由于属于绿党党徒的城市民兵的支持,他轻易夺取了对首都的控制权,并登上了皇帝宝座,改名为提比略106二世(Tiberius,698~705年在位)。像其前任是凭借蓝党上台一样,他是凭借绿党的帮助上台的。[136]被废皇帝利奥提乌斯被割掉鼻子后,囚禁在修道院,这一惩罚恰恰是他在3年前废黜查士丁尼二世时施行的酷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