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之间的冲突迅速达到白热化程度。弗条斯坚决反对罗马,他不仅捍卫拜占廷教会的独立,而且捍卫拜占廷帝国最重要的利益。当时,帝国政府毫无保留地完全遵从这位伟大的大教长。恺撒巴尔达斯和皇帝米哈伊尔三世也全力支持他。皇帝给教皇写了封信,以鄙视傲慢的口吻表示拜占廷信仰具有其本身的独立性和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封信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要求教皇必须撤销其反对弗条斯的决定,并以刻毒的语气拒绝了罗马对至高无上权力的主张。[64]大教长甚至采取了更为激烈的步骤,他事实上将自己确定为整个西方教会的仲裁者,他尖锐地指责他们在圣餐礼和教会纪律上的错误,特别是攻击西部教会关于圣灵从圣父到圣子这一过程的说教(即化质说)。大教长弗条斯以东正教名义斥责罗马为异端,而教皇曾打算宣召弗条斯到其教宗宝座前接受审判。867年,君士坦丁堡召开了一次宗教会议,皇帝亲自主持会议,开除教皇尼古拉斯一世教籍,斥责罗马教会关于圣灵化质的教义为异端,宣布罗马对拜占廷教会事务的干预是非法的。大教长还向东方各大教区发出信函,长篇大论地谈论罗马教会的教义和礼仪,特别是讨论“化质说”,他在信中严厉予以驳斥。[65]

  但是在这场争执极为激烈的关头,君士坦丁堡爆发了宫廷政变。米哈伊尔三世结交马其顿人瓦西里为友,结果毁了自己。瓦西里可能出身亚美尼亚人家庭,后定居在马其顿军区,[66]他在极其贫困中长大成人。他到君士坦丁堡寻求发展后,由于体格异常强健伟岸,故在皇宫中谋得一份喂马的差事。他由此开始了其传奇生涯。他本人能力过人,而皇帝反复无常,这些都使其最终获得成功。这个诡计多端、狡诈精明的农民之子竟成为米哈伊尔三世最亲密的朋友,而皇帝先前的情人尤多西亚(Eudocia Ingerina)则成了他的妻子。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设法为自己谋取所有权力。为此,他逐渐与恺撒巴尔达斯发生冲突,而米哈伊尔三世完全迷恋于对他的宠信,以至于竟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的舅舅。瓦西里和米哈伊尔三世用一连串的阴谋诡计陷害这个伟大的政治家。在进攻克里特岛的军事行动中,当这个恺撒与其外甥肩并肩检阅即将继续出征的部队时,瓦西里当着皇帝的面,手刃了巴尔达斯(865年4月21日)。他们回到君士坦丁堡后,他得到的报赏是米哈伊尔三世于865年5月26日亲自为之加冕为共治皇帝。这样,瓦西里就从其保护人那里获得了他能提供的一切东西。米哈伊尔三世反复无常,没有定性,很快就开始改变了对共治皇帝的态度,这种变化加速了血腥悲剧最后一幕的上演。867年9月23~24日深夜,瓦西里在晚宴后将烂醉如泥的皇帝杀死在其寝宫里。

  第二节 编纂法律的时代:瓦西里一世和利奥六世

  马其顿王朝创立者瓦西里一世(867~886年在位)登上皇帝宝座的道路的确是阴暗卑鄙的。站在他一边的是其妻子尤多西亚,她是被谋杀皇帝米哈伊尔以前的情妇。为了保证其后人对王位的继承,他于869年1月6日加冕其长子君士坦丁(Constantine)为共治皇帝;正好一年后,他又加冕其次子利奥(Leo)为共治皇帝。而后,大约在其长子君士坦丁不幸早逝后的879年,又加冕其第三个儿子亚历山大(Alexander)为共治皇帝。而其最小的儿子斯蒂芬(Stephen)则走上教会仕途,在其哥哥利奥六世担任皇帝期间成为君士坦丁堡大教长。皇帝的长子君士坦丁是他年轻时与马其顿姑娘玛利亚所生,最为其喜爱。而利奥、亚历山大和斯蒂芬则是他与尤多西亚所生,[67]两个小一点的孩子是瓦西里成为皇帝后出生的。[68]

  瓦西里如同其他拜占廷皇帝一样十分关心教会事务,最初采取与弗条斯和米哈伊尔三世宗教政策相反的政策。刚一成为皇帝,他就立即强迫弗条斯进入修道院,因而在后者与罗马进行的历史性斗争的最关键时刻,从背后给了弗条斯以致命的伤害。而后,他于867年11月23日使伊格纳提乌斯官复原职,重任大教长,并与罗马恢复关系。869~870年,他在君士坦丁堡举行了宗教大会,教皇哈德良二世的代表出席会议,会议宣布开除弗条斯的教籍。这次会议被罗马教会算作第八次基督教大公会议。但是,瓦西里一世和教皇代表在原则性与实质性问题上也并非完全一致,因为双方就罗马教区的管辖权问题观点针锋相对。鉴于教皇在处理弗条斯问题上已经为其代表做了最终决定,皇帝因此认为宗教会议上涉及的这个问题就应该由他来决定了,最终的决议也应该听他的。这样,这次宗教会议出现了罗马完全预料不到的争吵。宗教会议结束3天后,保加利亚使节来到君士坦丁堡,会议遂再度重新召开,讨论保加利亚教会究竟是归属罗马教区还是归属君士坦丁堡教区。伯利斯这位保加尔人君主原来希望与罗马结盟的愿望最终并未得到满足,伯利斯与罗马教皇的联系也没有使他朝着实现其目标迈出一步,他要在保加利亚王国建立独立教会。他计划在保加利亚挑选其大主教人选的提议遭到罗马的拒绝,因此他重新转向君士坦丁堡。这就是保加利亚使节来到君士坦丁堡的背景,也是宗教会议面临的问题的背景。这次会议不顾罗马使节的强烈抗议,由东方三大教区的代表做出有利于拜占廷帝国的决议。拜占廷帝国早已从近年来的局势发展中了解了某些东西,此时更放心大胆地行动。皇帝允许伊格纳提乌斯大教长为保加尔大主教和几个主教加冕。保加利亚教会也确实承认了君士坦丁堡教区的最高权力,但是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治。[69]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