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随着1067年君士坦丁十世·杜卡斯的去世,控制权转到其妻尤多西亚之手,她当时任其幼子米哈伊尔(Michael)、安德罗尼库斯(Andronicus)和君士坦丁(Constantine)的摄政王。但事实上,颇塞罗斯和已故皇帝的弟弟约翰·杜卡斯(John Ducas)左右着政府。[61]同时,边境的一连串灾难也加强了反对派的力量。这些灾难极大地强化了反对派人士建立强大的军事政府的紧迫要求,大教长约翰·西非林努斯虽然是颇塞罗斯的朋友,也不得不与他们谈判。最终,皇后本人被迫作出让步,她不顾颇塞罗斯和约翰恺撒的反对,同意嫁给卡帕多西亚贵族罗曼努斯·迪奥格尼斯将军,1068年1月1日,他被加冕为皇帝。罗曼努斯四世·迪奥格尼斯(1068~1071年在位)是一位经验丰富、勇敢无畏的指挥官,他在打击帕臣纳克人的战争中脱颖而出,在军队派势力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上台后立即发动反击塞尔柱突厥人的军事行动,但是帝国的分裂已经十分严重,皇帝企图挽救局势的努力遭到颇塞罗斯派势力的阴谋诡计的破坏。罗曼努斯四世千方百计调集组织一支由许多重要的外族雇佣兵组成的军队,其中包括帕臣纳克人、乌寨斯人、诺曼人和法兰克人。他克服了千难万险,于1068年和1069年进行了头两次战役,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第三场战役功亏一篑,主要是恺撒约翰之子安德罗尼库斯·杜卡斯(Andronicus Ducas)的背叛造成的。在凡湖附近的亚美尼亚重镇曼兹克特,拜占廷军队虽然占有绝对的数量优势,但是成分复杂,纪律松弛,于1071年8月19日被阿尔普·阿斯兰麾下的突厥军队全歼,皇帝本人被俘。

  罗曼努斯四世·迪奥格尼斯还在被俘期间就设法与塞尔柱突厥人订立和约,他们答应释放他,条件是他允诺支付年贡和他本人的赎金,另外他发誓要释放突厥战俘,并提供军援。[62]与此同时,君士坦丁堡的反对派在恺撒约翰的鼓动下已经废黜了他。最初,建立起皇后尤多西亚及其长子米哈伊尔·杜卡斯的联合统治,但是此后不久,皇后被囚禁在女修道院,1071年10月24日,颇塞罗斯的学生米哈伊尔七世被拥立为皇帝。当罗曼努斯皇帝从突厥战俘营被释放回到君士坦丁堡时,等待他的是把他视为敌人的首都当权派,内战随即爆发。罗曼努斯最终确信其人身安全得到完全保证后投降,该谈判协议是由3位主教代表皇帝签署的,但是,一当他踏上了君士坦丁堡的土地就被逮捕,其双眼被烧红的烙铁烫瞎。颇塞罗斯为了安慰自己,在此次事件中给瞎眼的皇帝送去了一封信,他在信中称其受害人为幸运的殉道者,因为上帝为他找到了更高级的光明,所以才剥夺了他的双眼。[63]罗曼努斯四世·迪奥格尼斯由于眼伤过重,不久以后于1072年夏季去世。

  正是这个骇人听闻的结局使曼兹克特战役的失败转变为灾难性的悲剧,因为阿尔普·阿斯兰与皇帝罗曼努斯四世·迪奥格尼斯订立的和约失效,而塞尔柱突厥人则以此作为对拜占廷帝国发动新的进攻的借口。帝国再度像早年阿拉伯人入侵时期一样面临外族征服的威胁,但是那时,敌人的入侵杀戮遭遇到伊拉克略后人们英勇顽强的抵抗和帝国内部的团结统一,而此时所有事情都完全陷入一团混乱。建立在军役地产上的有效防御体系已经崩溃,坐在君士坦丁堡皇帝宝座上,作为抵抗塞尔柱突厥人强大攻势的领袖和苏丹的对手的是颇塞罗斯那个叫人同情的傀儡,一个不问世事的书呆子,其智力和身体都过分早熟的学究,他屈从于宫廷阴谋和长期内讧。小亚细亚注定毫无希望了。塞尔柱突厥人的道路已经洞开,拜占廷帝国既没有意志,也没有力量抵抗他们的进军了。

  拜占廷帝国的崩溃在其领土两端同时发生,命运就是如此安排的。在1071年曼兹克特战役大灾难的同一年,巴里失陷于罗伯特·圭斯卡特之手。这个拜占廷帝国在意大利领土的诺曼征服者因此从这个被征服地区出发,对帝国形成了真正的重大威胁。[64]米哈伊尔七世政府万般无奈向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求援,为了做到这一点,伟大的教皇提出了建立在教皇普世至高权基础上的教会统一的条件。

  与此同时,拜占廷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权力也被动摇。1072年,原属沙皇沙木埃尔帝国区域的保加利亚领土上爆发了新的起义,并得到扎塔独立大公国的坚强支持。扎塔大公米哈伊尔(Michael)之子君士坦丁·伯丁(Constantine Bodin)在普里兹伦加冕为沙皇,这一行动由于帝国将领成功镇压起义而面临极大困难。[65]在亚得里亚海沿海地区,拜占廷帝国继续丢城失地。瓦西里二世时期克罗地亚人对拜占廷宗主权的承认也不再继续下去,彼得·克利西米尔(Peter Cresimir,1058~1074年在位)时期曾极大地扩展了其王国的领土边界,此时其继承人迪米特里·兹沃尼米尔(Demetrius Zvonimir)作为教皇的附庸于1075年接受了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特使的加冕称王。[66]然而对拜占廷帝国打击更为沉重的是,1077年扎塔的米哈伊尔也从罗马接受了王冠加冕。[67]帕臣纳克人的洗劫性袭击和匈牙利人日益频繁的入侵只不过是增加了巴尔干半岛普遍的混乱。

  除了外部事务的麻烦外,严重的经济危机此时不断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政府自身采取的措施造成的,米哈伊尔七世因此被人加上了“少1/4的”绰号。这个绰号是由于物价飞涨,以至于一个“诺米斯马金币”连一“麦丁努”(相当于约1公升)小麦都买不了,只能买减少了1/4“麦丁努”的小麦。[68]颇塞罗斯也没能逃脱其悲剧性的结局,他直到目前为止似乎一帆风顺,毫发未损地经历了政局变换。几经改朝换代其影响却日益隆盛,杜卡斯王朝因他掌权而对他异常感谢,米哈伊尔七世更对他感恩戴德,言听计从。但是就在其学生统治时期,他不得不目睹自己仕途翻船。胆小羞涩的皇帝完全落入权高势大的首相尼基弗里特泽斯(Nicephoritzes)的控制之中,而后者设法排挤了颇塞罗斯和恺撒约翰。他牢牢掌控着政府的方向舵,完全像当年“孤儿院长”约翰一样,精力充沛且残酷无情地左右着政府。他也像约翰一样出身贫寒,完全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精明狡诈爬上权力顶峰。他计划通过使官僚机构中央集权化来凝聚封建分裂因素。他采取了更大胆的措施,甚至在谷物贸易中实行国家垄断,并在雷德斯图斯建立政府仓库以便将谷物运往君士坦丁堡,而严禁谷物自由贸易,违者严惩。[69]我们从《市长手册》中了解到(参见第208页),10世纪时,拜占廷国家曾严格控制首都的食品供应,另外还拥有谷物储备以便在饥荒时期出售给民众。但是在10世纪切实可行的东西此时却不再能推行,因为这时的中央集权已经衰败,国家对贸易的控制已经失效,正像严禁农村中买卖农民土地的法律被忽视一样。尼基弗里特泽斯的措施招致激烈的反对,大地产主作为谷物的主要承包商因此将遭受巨大的损失,而作为消费者的城市民众也因此受到盘剥,因为国家垄断的目的不是为了保证粮食供应,而只是为了通过提高粮价以满足财政需求。面包价格的持续上涨意味着物价的普遍上涨,最终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涨。[70]尼基弗里特泽斯最后成为自己政策的牺牲品,“少1/4的”米哈伊尔七世死后,他便被拷打致死,雷德斯图斯的政府仓库也被皇帝倒台后民众起义中的暴民夷为平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