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1437年11月24日,约翰八世离开首都,像其父亲在大约40年前和其祖父大约70年前所做的一样前往西方。他不仅像曼努埃尔一样请求援助,而且像约翰五世一样前去接受罗马教会的欢迎,并带领其臣民和希腊教士与罗马教会联合统一。其兄弟迪米特里、大教长约瑟夫(Joseph)、几位大主教和许多主教以及修道院长陪同前往,1438年初,他们抵达费拉拉城。4月9日,宗教会议在这里召开。考虑到希腊人的可悲状况,最终的结果是可以预料得到的,尽管如此,争论一直持续不断,先在费拉拉后在佛罗伦萨,[252]并且一再爆发激烈的争吵,主要是以弗所大主教马克·尤吉尼库斯(Mark Eugenicus)激烈反对罗马教会的成员和拜占廷帝国支持教会统一党人。直到1439年7月6日,两大教会统一的法令才在佛罗伦萨大教堂由红衣主教朱利安·恺撒里尼(Julian Cesarini)和尼西亚大主教贝萨隆,用希腊语和拉丁语正式公布。[253]关于教皇名义上享有至高地位的决议,的确是刻意用模棱两可的词句表述的,而希腊信徒被允许继续使用他们自己的教会仪式,但是,决定所有存在争议的问题都要符合罗马的观点。这样,在灭亡前夕,拜占廷帝国屈服于罗马的意志。

  从表面上看,支持教会统一派似乎取得了比里昂会议时期更大的胜利,因为在这次费拉拉会议上,皇帝亲自出席宗教大会,而且与拜占廷教会最高代表一起公开宣誓接受罗马信仰。但是事实上,佛罗伦萨宗教大会确定的决议毫无效力。关于教会统一的任何谈判都只会加剧分裂的警告被证明是正确的。拜占廷人民极为激烈疯狂地抗议反对费拉拉-佛罗伦萨决议,当所有支持教会统一的辩解遭到唾弃时,马克·尤吉尼库斯那愤怒的论证演说却在各地受到最热烈的响应。佛罗伦萨统一决议远没有里昂宗教会议的影响大,因为那时帕列奥列格王朝的创立者实力更为强大,因此比约翰八世更容易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反对派。而且,1274年的教会统一具有更明确的政治目标,即设法保护拜占廷帝国免遭西方的入侵,而1439年教会统一的目的则是设法使帝国摆脱土耳其人的威胁,罗马教皇根本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教会统一法令不仅不能为帝国带来反抗外敌的援助,只能造成拜占廷帝国内部的分裂,在拜占廷人民中播撒仇恨与敌对,它还剥夺了帝国在其境外的斯拉夫人世界中仅存的尊严和威望。俄罗斯公国远离折磨拜占廷帝国的麻烦,但它是伴随着对罗马的仇视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认为皇帝和君士坦丁堡大教长对罗马信仰的皈依是完全不可理解的背叛行为。被任命为俄罗斯大主教的希腊人伊塞多利是支持教会统一派的主要成员,他从佛罗伦萨一回到俄罗斯就被大公瓦西里二世(Basil II)罢免,投入监狱。从此以后,俄罗斯人自己选择其大主教,与背叛的拜占廷帝国断绝关系。这样,拜占廷人由于背弃了真理的信仰,而丧失了东正教世界领袖的权利。拜占廷帝国不但失去了俄罗斯,还造成了内部的严重分裂,事实上却没有任何收获。预期从西方得到的援助始终未能实现,教会统一政策在君士坦丁堡遭到彻底失败,罗马天主教教会和希腊东正教教会仍然保持相互对立。当拜占廷人更加坚定地坚持其信仰时,教会统一政策主要的支持者坚持其观点与合乎逻辑的结论,并与罗马站在一起。希腊的教会统一党领袖、学问渊博的贝萨隆[254]和从俄罗斯监狱逃脱出来的伊塞多利成为罗马教会的枢机主教。费拉拉-佛罗伦萨谈判没有取得任何积极的政治成果,但是却引起穆拉德二世的疑虑,约翰八世被迫安抚这位苏丹,解释说教会统一谈判只是纯粹的宗教性质。

  奥斯曼势力正在经历其他地区造成的真正困难。穆斯林在巴尔干半岛的进军激起了匈牙利人的反抗,正像巴耶扎德时代他们曾经做过的那样。英勇的特兰斯瓦尼亚都督约翰·科尔维努斯·匈牙迪(John Corvinus-Hunyadi)由于在塞尔维亚和瓦拉吉亚多次取胜土耳其人,激发起巨大的热情,燃起新的希望。教皇也呼吁所有基督教民族发动新的圣战十字军。在匈牙利南部,由大约25000人组成的乌合之众,不久在弗拉迪斯拉夫三世(Vladislav III)国王、统一了波兰和匈牙利王权的年轻国王加格伦(Jagellon)、科尔维努斯·匈牙迪和被土耳其人驱逐出其领地的塞尔维亚专制君主乔治·布兰克维奇(George Brankovic)领导下聚集起来。当穆拉德二世在小亚细亚忙于镇压埃米尔卡拉马尼亚(Caramania)时,这支十字军于1443年10月初从塞曼德里亚(或称斯美德莱沃)出发,渡过多瑙河。[255]十字军迅速穿过塞尔维亚领土,匈牙迪统领的前锋部队在此又取得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击败了控制尼斯各个至高点的土耳其总督鲁枚利亚(Rumelia)。十字军未遭遇抵抗,进入保加利亚,占领索非亚,打算继续进军色雷斯。在此,他们遭到土耳其人更为有力的抵抗,难以忍受的冬季严寒迫使基督教军队撤退。在其返回途中,他们袭击了尼斯东南方向昆诺维卡山脉的奥斯曼人,并于1444年新年刚过,再度重创土耳其人。

  图77 拜占廷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发行的金币,他最终于1453年在抵抗土耳其人征服战争中战死于君士坦丁堡巷战,标志着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看起来,似乎形势发生了逆转,直到前不久还只知道胜利的奥斯曼军队被迫采取防御,而且不止在一个方面。在阿尔巴尼亚,起义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此时争取自由的战斗在勇敢的斯坎德陪(Scanderbeg,即George Castriota)领导下燃遍了全国。他担任“阿尔巴尼亚司令”,多年来持续进行反对奥斯曼人的英勇战争,整个基督教世界都以极大的热情和惊讶关注着这场战争。[256]在希腊南部,专制君主君士坦丁也进行了反击。他用其黑海沿海的领地交换了塞奥多利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领地,自1443年以后,开始统治莫利亚地区,这是一块以米斯特拉为中心的最重要的土地,同时,托马斯仍然统辖他那更小些且不太重要的地区。其首要的任务就是重新修建1423年被土耳其人摧毁的跨越科林斯地峡的长城。之后,他向希腊中部地区进军,占领了雅典和提比斯。当时已经成为土耳其臣属的奈里奥二世·阿克西亚乔利公爵,被迫承认米斯特拉专制君主的宗主权,并允诺向他缴纳贡品。[257]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