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个评价,几乎完美地概括了公元950年年底发生在后汉宫廷内的故事,我以为,即将要讲述的这个故事的名字,应该叫做“后汉宫廷少年杀人事件”。我们的目光回到那个清冷的早晨,950年十一月十三日——

  少年杀人事件的主角一,刘承祐,刘知远之子,后汉皇帝,年二十。

  主角二,杨邠、史弘肇和王章,全称是“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杨邠、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看头衔你会以为这是几个大官,事实上他们真是几个大官,乃是刘知远留给刘承祐的政治遗产,五位顾命大臣之三。

  主角三,郭威,顾命大臣,时任后汉枢密使兼侍中,年四十七。

  后汉隐帝刘承祐即位后,由杨邠、史弘肇和王章等大臣辅佐,然而这三人互相攻伐,内政纷乱,更要命的是杨邠、史弘肇蔑视刘承祐的皇权,议政时甚至公然禁止刘承祐开口,虽然历史记载这位少年皇帝心理敏感脆弱,据说还患有癫痫,曾经在朝堂上对着诸位大臣呵欠连天——但这种赤裸裸的羞辱,让一个20岁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何承受得了,年纪虽小,可毕竟是你们的老大,拿皇帝不当干部,太不像话了。

  少年天子很生气,于是后果很严重。

  乾祐三年十一月十三日(950年12月24日,从《新五代史》)清晨。歌词唱道:那是一个冬天,有一位少年,在大殿上画了一个圈——年轻气盛的少年天子命令十几位武士在几位老臣上班进入大殿后,只要一走进圈子,马上上前将其全部砍死。随后发生的故事简短然而悲壮,情节请参照小玄子和韦小宝勇擒鳌拜事迹,金庸原著《鹿鼎记》

  第五回。

  《新五代史•汉本纪第十》对此只有寥寥数语的记载:(乾祐三年)“冬十一月丙子,杀杨邠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皆灭其族。”

  杀完了三位顾命大臣,刘承祐意气风发,心中两年多的压抑一吐而光,他终于发现干皇帝这份差事虽然有时候很憋屈,干好了却是一件很爽的工作,于是决定让自己更爽一些,把主角三也一起杀掉。

  此时的枢密使郭威手握重兵,驻扎在后汉与辽国的边界上。

  平心而论,对一个年仅20岁的少年来说,采取这样简单粗暴的行为方式也是情有可原,说不定刘承祐也曾遍读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从后文看,这个假设是有道理的——时间倒退324年,在晨风乍起的玄武门,27岁的李世民以同样简单粗暴的方式与兄弟阋墙,让长兄胞弟喋血当场,却在日后励精图治,成就了“千古一帝”的盛名;时间前进719年,大清帝国的武英殿上,康熙帝一声怒喝,十数人一拥而上,满洲第一勇士鳌拜引颈就戮,日后文治武功,照样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明君。

  他们能行,为什么我不行?失败与成功者之间,终究会有若干差距,哪怕这个差距仅是毫厘之微。

  刘承祐一击得手,觉得这些老是在自己面前吹胡子瞪眼的老头,实际上是跟自己一样的血肉之躯,并非打不死的终结者Terminator,而且夺权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难。于是再次下令,诛杀三位权臣的亲信和家属,还有重兵在握、正在外地打仗的郭威。同样是杀人,杀的对象不同导致了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这件事让我想起曾经有人讲过的一个笑话:学校广场上组织献血。200CC送一副修指甲的用具,400CC送个手表。邻班一学妹听说了感觉很幸福,跑过去问护士:“1000CC送什么?” 护士淡定地说:“送个棺材。”可惜的是,刘承祐很明显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因为他采用了下密诏诛杀郭威的方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