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是现在消息传来,彪悍的郭威竟然死掉了,这不是老天给我的翻身的机会吗!高兴的刘崇写了一篇《论郭威的死掉》,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他在文中说:

  “听说,大周朝的皇帝郭威死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死的郭威,无耻地玩弄我们父子的感情,夺走了我们该得的一切,正是他让我们汉朝遭受着今天如此众多的苦难。

  “这几年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这郭威的死掉。……现在,他居然真的死了,则普天之下的汉朝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当初,我们被逼到河东的角落里,郭威躲在东京的庙堂上。现在却只有这把老骨头独自沉睡了,莫非当初他率兵攻汉的时候,竟没有想到自己是终究要死掉的吗?”

  写完檄文的刘崇掷笔长叹:“老天有眼呀,报仇雪恨的时间到了!”于是立即重新发兵三万,举北汉全国之力攻打新丧国君的周朝,务必一击致命,喊出的口号是:“驱除柴虏,恢复大汉;抢回土地,还我河山。”当刘崇听到士气高昂的军队整齐划一地喊出如此响亮的口号时,他仿佛看到自己的子民从此再也不用在只产煤不产粮的土地上苦苦耕耘了,灿烂的笑容绽放在英俊的脸上,潇洒的胡须配上眼中对于未来的无限向往,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图。(史载:刘崇不光人长得高大帅气,长长的胡须也很有型,颇有关公神韵。)

  为了以防万一,刘崇再次请到了骁勇的外援,那就是辽国的一万骑兵,由辽国武定节度使杨衮率领,归刘崇指挥。

  二月,军队集结完毕,刘崇先去李骧夫妇的祠堂前祭拜一番,然后亲率四万兵马,浩浩荡荡奔开封而来,旌旗到处,遮天蔽日。

  对比刘崇的幸福生活,柴荣最近比较烦。

  首先,郭威死了,柴荣很伤心。从七岁时被过继给这位姑父开始,柴荣就在内心里把他当成了自己的父亲,从此跟随姑父,从白手起家南征北战,到功名初显全家被屠,再到郭威称帝自己开封府尹,直到如今郭威长眠、自己君临天下——哪件事不是和姑父息息相关?而如今国家始定,夷寇未平,柴荣不禁哭诉:“正是姑父您大展宏图施展拳脚的时候,怎么能说去就去了呢?”

  其次,新上任却不能服众,皇帝柴荣很郁闷。还记得刘知远留给刘承祐的顾命大臣杨邠和史弘肇在大堂上禁止新皇帝开口议政的先例吗?如今的柴荣虽然已经33岁,治理邺都的政绩也差强人意,然而最要命的是军功稀少,在冯道等70岁老头的眼里,基本上还是个愣头青。跟刘承祐与刘知远的关系相比,柴荣甚至都不是郭威的亲生儿子,一想至此,柴荣连脑袋都是晕的。

  但现在既然北汉已经打过来了,总得有个应对之策。于是周世宗柴荣主持了一个座谈会,论题就是《论当前形势下是否应该出兵抗汉以及应该如何抗汉的问题》,参加者主要是郭威留下来的一干老臣,包括四代元老冯道、中书侍郎王溥、宰相范质等人。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家很快达成共识,当然应该出兵,而且不但要出兵打击,还要打出风格,打出水平,最好把趁火打劫的刘崇和他的四万军队赶回山西的黑煤窑里面干苦力,日日皮鞭伺候,一反抗就打。

  然而大家在第二个议题上产生了分歧,柴荣认为自己应该像唐太宗一样亲率大军北上拒敌,一来皇帝亲征,军队战斗力必定倍增;二来有战功做铺垫,日后在朝野更有威信。

  像牛皮糖一样以黏性强而著称的高人冯道,却在此时与柴荣唱起了对台戏,观其一生,与所事皇帝公然对抗也是绝无仅有的事。听完柴荣的唐太宗论,冯道用左眼瞟了一下柴荣说:“不知陛下能不能成为唐太宗?”柴荣心中恼火,说:“以我的兵力的强大,打败刘崇必定像大山压碎鸡蛋。”冯道又用右眼瞟了一下柴荣说:“不知陛下能不能成为大山?”群臣掩口侧目,都等着看柴荣的笑话。

  柴荣还想讲讲道理,于是告诉冯道:“昨夜我仰望星空……”话刚出口就被打断,陛下,除了仰望星空,您还要脚踏实地,四万大军当前,吟几句诗是吓不走敌人的。

  柴荣本以为亲征的决心一出,满朝文武必定齐声赞扬“皇上圣明”,然后来一句“爱卿平身”,接着诏书一发,点将出兵——很明显写作至此的徒步是清朝辫子戏看多了——可没想到满朝大臣,只有王溥站出来鼓励柴荣出征。当然得到支持的柴荣还是很高兴,于是告诉冯道一干人等:“朕已经决定亲征,您老人家去给太祖修陵墓先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