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各大战事中,清流关一役给柴荣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而且《宋史通俗演义》作者蔡东藩也说:“太祖事周以后,所立功绩,莫如高平、清流关二役。……此宋太祖肇基之始。”高平之战时赵匡胤的功劳,前文已有述及;清流关一战,乃是柴荣亲率大军攻打滁州之时,赵匡胤以少胜多的另一场著名战役,有当年谢玄兄弟淝水之战遗风。于是徒步特意翻阅《将星,照耀大周》,希望能从中找到此段描写。

  欧阳修《醉翁亭记》曰:“环滁皆山也。”这个滁,就是滁州。

  作为在滁州待过很久的太守,欧阳修的描述应该是没错的,那就是滁州多山。而且我们知道,山多之处,山间必有峡谷,而且山高,峡谷就深——清流关就是这么一个在很高的清流山中间夹起来的很深的峡谷、进入滁州的必经之路。在这个必经之路上,有皇甫晖、姚凤所率领的三万大军。当赵匡胤穿着五彩的军服,率领数千人在赵普的带领下抄小路走到皇甫军阵前时,守军大吃一惊,他们的对话不见诸宋史,以下是徒步从挨得夹•斯诺《将星,照耀大周》一书中找到的关于清流关之战的记载,考虑到挨得夹•斯诺是美国人,此书从外语转译回来,阅读也许相当别扭:

  世宗显德三年的春天,赵匡胤的使者来到皇甫军将领的帐前,傲然说道:“我,尊贵的大周皇帝的代表、《少年天子杀人事件》的导演、高平之战的胜利者,前来转达大周朝皇帝的旨意。你们这些野蛮人,挡住周朝文明的阳光,我命令你马上离开,交出地方和城池,不然就是我们的敌人,在城破之后,不会受到周朝皇帝的宽恕。”

  在听完手下将领的费力转述后,皇甫晖稍作沉思,爬上城墙对赵匡胤喊道:“尊贵的皇帝的代表,光芒万丈的赵将军,您的服饰就像太阳一样明亮,我们都是为国家尽忠的军人,你我之间没有冤仇。请停止进攻,等我率领英勇的唐军列队完毕,我们就开始交战。上帝啊,原谅我们的粗鲁,我们中的很多人,将永远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其实皇甫晖心里骂的是:野蛮的周朝人,众神的怒火将烧毁你们的国家,你们也将被愤怒的闪电劈成碎片……

  接下来的故事在《宋史•太祖本纪》上的记载是:“祖笑而许之。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将星,照耀大周》中的描写更加冗长,此处就不再引用了。

  战场上的赫赫战功让这颗周朝的将星大放异彩,很快赵匡胤就从殿前都虞侯被提拔为殿前都指挥使,成了军队系统中高级别将领之一。

  那个阳光溢满屋子的午后,他阔别自己的妻子兄弟踏上未知旅途,从一个小兵成长为国家禁军的高级将领,赵匡胤花去了不到十年的时间。此时赵匡胤的心中才真正地体会到大鹏即将展翅翱翔的激情,这个29岁的年轻人,从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腾飞。于是这时开始他将已经17岁的弟弟赵光义随时带在身边,接受了战火洗礼的赵光义很快成为兄长的得力助手——当然,此时他还叫做赵匡义,为了行文方便,统一采用前一种称呼。

  除赵光义外,在战场上进退自如的赵匡胤,战场之外的时间里身边的其他人才也开始变多了。

  显德三年,永兴节度使刘词去世,他的原班人马,包括王仁赡、楚昭辅等人,经过柴荣的许可,皆被收至赵匡胤麾下。高平之战时,率援军在路上见到恶意造谣的樊爱能、何徽而不受其蛊惑,仍然马不停蹄赶往战场的刘词给赵匡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良将麾下所率,也必是精英之辈。除此之外,以善于理财闻名的开封教书匠沈义伦、长于军事的潞州人李处耘,也都先后投到赵匡胤帐下。

  在此前后,周朝还出现了一个不太著名的结义故事,时人称之“兄弟会”,不过因为人多,历史上名气不大,这就是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参加者都是后周军队中级以上军官。史籍上查不出此兄弟会的具体章程,《将星,照耀大周》里面也未见记载,只知道这十个人的排序如下——不是按姓氏笔画来的——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从事黑社会活动,大佬过多必不利于青史流传,对比几百年的“桃园三结义” 就能证明这一点,后者的知名度可要高出很多。很多情况下,三会比十看起来好看。比如当你听到领导在台上说“我接下来简单讲三个方面”的时候,也许心里窃喜马上要结束了,但如果听领导说“我接下来简单讲十个问题”时,大部分的人都会晕过去。

  征南唐期间,赵匡胤本人也开始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除了每日演练“太祖长拳”,他还捧起书本开始读书,这一定让当年的辛文悦老师感到吃惊,因为这个斗草、斗蟋蟀的年轻人终于开窍了。这一点类似当下的徒步,经过数年工作磨砺之后,也突然变得有点追求了。

  总之,赵匡胤开始读书了——这使柴荣很奇怪,问他:“你作为一个武将,不好好练枪使棒,怎么居然读起书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