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所有的事干完了,赵匡胤长舒了一口气,心想这下睡觉肯定是可以睡安稳了。

  不过赵匡胤睡安稳了,他的子孙后代可就睡不安稳了。

  用几句以前历史课本上学来的废话说就是,宋太祖的这些措施,加强了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了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为它的对立面。“冗官”、“冗兵”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宋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不过,对讲这些的人,可以送他们一句话:站着说话,不腰疼。

  关于上述政策的长远影响,本文后面还会不断涉及,此处就不展开了。

  鲁迅的《而已集》中有《文学与出汗》一文,文中骂梁实秋说:“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徒步小时候上学,老师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将鲁迅的话奉为圭臬,言谈之间对梁实秋多有贬抑,时过境迁,如今鲁迅的文章被从课本中一一删除,再过些时日是否还有读者都未有定数,至于后人评价其文对比梁实秋的“描写人性”之作,是能“至今流传”,还是“都消灭了云”,就更是未可知了。

  因为不光是文学,所有得以流传的东西,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人性的体现。

  夜宴之事过去不久,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三年(962)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放了一块刻字的石碑,谓之“誓碑”。

  这是一块很奇特的石碑。

  因为不单赵匡胤,整个北宋的皇帝都把这块石碑当成宝贝供着。

  此碑平时用销金黄幔遮蔽,且门钥封闭甚严。赵匡胤下令,誓碑只在太庙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时才可启封,谒庙礼毕后,方可奏请恭读誓词。皇帝拜碑时,群臣及近侍都需远立庭中不得仰视,皇帝只能带一名不识字的内侍行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然后再拜而出。北宋的各代皇帝“皆踵故事,岁时伏谒,恭读如仪,不敢泄漏”。

  除历代皇帝本人,再无任何人知道碑上所刻内容。

  谜底于164年之后揭晓。1126年“靖康之变”时,攻破汴京的金军将祭祀礼器席卷而去,太庙之门洞开,人们才得见此碑。誓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上刻誓词三行:一为“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春秋以前,确曾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规定,但后世几被废置。当宋太祖立下“不杀士大夫”的家法,为宋代士大夫提供了一个不那么严酷的政治环境后,才使得宋代文化超越汉、唐,而这个人性化的条文,也成为数以亿万字计的泱泱古史中最为温暖人心的一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