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看着没有了兵戈之祸的南唐一天天兴旺起来,很快出现了“旷土尽辟、桑柘满野”的繁荣景象,李昪终于有时间干一干自己感兴趣的文化事业,不但建立起藏书超过十万册的南唐图书馆,而且建立大批学校,发展教育,在庐山白鹿洞所修的学馆至今犹存,名曰“白鹿洞书院。”

  除此之外李昪自己也为诗为文,为儿孙开了一个好头,亦为南唐的最终覆灭埋下了伏笔。李昪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只有一首《咏灯》:

  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

  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

  据说是李昪刚成为徐温义子的时候,想向义父抱怨自己没有得到很好的栽培,于是借掌灯的机会作了此诗。而徐温很快明了其中之意,并从中看出李昪的才华,遂把他当成亲生儿子对待。

  当初并没有想过要做皇帝的李昪一旦坐上了皇帝宝座,渐渐发现其中妙处,很想永远地坐下去,这一点当年的嬴政先生想必深有体会。而且李昪采取的策略与嬴政相似,那就是请人炼制长生之药——不过显然方药的毒副作用远大于长生不老的功效,服药中毒之后的李昪不但个性变得暴躁易怒,而且积存的毒素到了升元七年(943)一齐发作,具体体现是李昪背上生了一个大疮,李昪很快因疮而死,在位还不到七年,子李璟即位。

  驾崩前的李昪曾经对自己的这个儿子很不放心。

  虽然在自己的熏陶下李璟也是醉心于吟诗填词和文化事业的建设,但这个儿子似乎并不认同自己所奉行的睦邻友好的国策,所以临死之前曾拉着李璟的手,为他分析了一番周边国家的局势,让他好好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要轻易招惹邻国,最后咬破李璟的手指:“他日北方当有事,勿忘吾言!”

  不过即位后的李璟等手指上的伤疤好了之后,老爹的话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先是于945年趁着闽国内乱之时出兵,迫使闽国称臣;后又于951年11月趁着马殷的几个儿子马希广、马希萼互相攻伐之时,派大将边镐率军进入楚国,占领长沙,虽然次年南唐军又被马殷旧将刘言起兵击败,但是两场战争下来,南唐的国土扩张不少,李璟也渐渐觉得自己用兵如神治国有方,自信心膨胀,重用被后人称为“五鬼”的陈觉、冯延巳、冯延鲁、查文徽、魏岑诸人,不但奢侈无度,而且政治腐败,百姓怨声载道。

  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柴荣和赵匡胤很快就要来了。

  王小波在随笔《关于幽闭型小说》中曾经有这样一段话让徒步记忆深刻: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对于1000年前的李璟来说,他自然也赞同“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的结论,他知道如果自己能够东平吴越,西取南楚,北定后周,绝对可以获得极大的快感——然而问题在于他搞不定。

  南唐保大十三年(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出兵从孟昶手上抢回四州之地的柴荣派宰臣李谷为淮南道前行军行营都部署举兵南下,目标直指寿州(今安徽寿县)。李璟见到柴荣主动打过来,不敢马虎,派南唐大将刘仁赡镇戍寿州,并以神武统军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率兵两万增援;另以皇甫晖为应援使、姚凤为应援都监,率兵三万进屯定远(今定远东南)策应,后退至滁州清流关。

  驻守寿州的刘仁赡让后周军队见识了南唐人的顽强,任凭李谷在城下狂轰滥炸,仍旧是坚守城池,指挥若定。李谷郁闷不已,在寿州城下过完了显德三年悲伤的春节后,等来了御驾亲征的柴荣。

  在寿州城下命士兵填堑壕、驾云梯的柴荣体会到了李谷的无奈,如果奥本海默在公元10世纪并且正好认识柴荣,我相信周世宗就算把全国的佛像都熔了铸钱,也愿意造一个原子弹将寿州平掉的。

  强攻之下的寿州城池岿然不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