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1 / 2)
Backup site:https://i.powenwu.com
后来被迫离开王府,他也是选择在货栈里做账房谋生。他早就希望能够有一天自己做主经营一个产业。只是因为资金和人脉的缘故,自己的愿望一直不能得到满足。现在听了王书辉的话,刘怀季怎么能不欣喜若狂呢。
想着自己的梦想就要成真,刘怀季倒是稳重了起来,原本那种有些轻浮的气质骤然一变,现出几分久经商海的沉稳来,他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对王书辉说道,“仪宾准备出资多少,做哪方面的生意呢。”
王书辉想了想,决定先小批量的出货,试探一下明末的市场行情。他对刘怀一说道,“我那里有些历年来留存下来的东西,堆在那里也没什么用处,不如开一家店铺,也不拘专门卖什么东西,就是些粮食布匹,还有些铁器蜡烛之类杂七杂八的东西。一会儿到董滩口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店面。总的要求,就是店面一定要大气宽阔,总要为以后多做打算。如果没有合适的店面,也可以先盘下来一所小一点的店面,先把生意做起来。同时选看位置,我们自己盖一个大气宽敞的店面使用。”
刘怀季想了想,对王书辉说道,“不瞒仪宾,老奴本性就喜欢经营生意。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够经营一个自己的买卖。如果仪宾信得过老奴,老奴可以试一试。总是为仪宾出力,老奴一定忠心办事,为仪宾下死力经营。”
王书辉看了刘怀季的表现,发现这时候的刘怀季才表现出他应有的水准。本来就是这样,这几天观察下来,朱由梓家的这几个亲戚,各有不同的特长能力。他本来就认为,娘家四舅刘怀季是个圆滑精明的生意人性子。不过他这一下午的表现,让王书辉对刘怀季的判断有些动摇,直到现在,刘怀季才表现出他应有的样子来。
王书辉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心里总结起教训来。看来以后不能这样总是把想法藏在心里了。那种总是有是所顾忌的想法一定要抛开了。开展工作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和具体的执行人介绍清楚才行。不然总是这样的话,执行人不知道工作目标,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被调动起来,实在太耽误工夫了。
第二十二章、起步 6
董滩口这个地方,就是后世的枝江市下属的董市镇。在后世,这里只是中国的一个普通的乡镇,但是董市镇遗传了来自明清的风气血脉,也是个遍地各种小企业的乡镇。
在明末这个时代,董滩口号称“半于邑城,商贾云集”,又是军事要地,宗教圣地,也是经济枢纽。当地共有300多家字号,1000头毛驴上街驮运货物,年经营额大约相当人民币3000万元以上。物流兴盛,商业水陆交通运输业发达,手工业作坊的也非常繁荣。
董滩口主要行业有粮食加工整米、榨油、豆作酥食、酱园;棉花加工有轧花、弹花、纺线、织布、踹染等;金属制品加工有金、银、铜、铁、锡、缤铁(白铁)铸造等。还有生产草编、香炉、方斗纸、棕麻绳等,行业多达50种,产品几百种。
万历四十七年冬天的一个下午,王书辉一行人坐着马车,出了枝江县城一路向西,一个多时辰的功夫就到了董滩口。刘怀季说董滩口是枝江县最繁华的所在。这话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即使这种规模的贸易集市,在王书辉眼中完全不算什么,但是董滩口也是他在明末看到的第一个兴旺繁忙的场所了。
在前往董滩口的路上,就能看到一队队的毛驴,驮着各种货物在路上行走。到了董滩口附近,一边是辽阔的长江,一边是繁忙兴旺的集镇。王书辉看着眼前的情景,觉得这才是古代社会应有的样子。
董滩口像一切没有功能规划的古代集镇一样,处于一种无序的忙乱之中。集镇狭窄的街道上,到处是摩肩接踵的人流。本身街道就很狭窄,都没有王书辉的马车宽呢。这种情况下,王书辉只能留下三个二等家丁在集镇外看管马车,王书辉和朱微妏在刘怀季的引路下,带着三个小孩儿和两个家丁走了进去。
董滩口这里的建筑和王书辉以前见过的南方古镇的建筑样式相同。白墙灰瓦,举架颇高,但是两层的建筑也不多。各个商家对于自己商店的牌子态度不同,注重脸面的就会用木质上漆的匾额标明字号。一些小商家,就随便用个布帆写上名号。这里店铺的规模普遍不大,前面是批发零售各种商品的门脸,掌柜和伙计在那里接待顾客。走在街上能听到一些店铺后面的院子里也人声嘈杂,明显的是在进行生产。
大客户一般都有固定的采买对象,他们会把负责运输的队伍人手,直接派到商家的后院去。像王书辉他们这样在大街上走的,除了那些第一次来买货,查看各个商家的货物的外地客商,就是一些普通城市居民,前来采买日用。
↑返回顶部↑
想着自己的梦想就要成真,刘怀季倒是稳重了起来,原本那种有些轻浮的气质骤然一变,现出几分久经商海的沉稳来,他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对王书辉说道,“仪宾准备出资多少,做哪方面的生意呢。”
王书辉想了想,决定先小批量的出货,试探一下明末的市场行情。他对刘怀一说道,“我那里有些历年来留存下来的东西,堆在那里也没什么用处,不如开一家店铺,也不拘专门卖什么东西,就是些粮食布匹,还有些铁器蜡烛之类杂七杂八的东西。一会儿到董滩口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店面。总的要求,就是店面一定要大气宽阔,总要为以后多做打算。如果没有合适的店面,也可以先盘下来一所小一点的店面,先把生意做起来。同时选看位置,我们自己盖一个大气宽敞的店面使用。”
刘怀季想了想,对王书辉说道,“不瞒仪宾,老奴本性就喜欢经营生意。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够经营一个自己的买卖。如果仪宾信得过老奴,老奴可以试一试。总是为仪宾出力,老奴一定忠心办事,为仪宾下死力经营。”
王书辉看了刘怀季的表现,发现这时候的刘怀季才表现出他应有的水准。本来就是这样,这几天观察下来,朱由梓家的这几个亲戚,各有不同的特长能力。他本来就认为,娘家四舅刘怀季是个圆滑精明的生意人性子。不过他这一下午的表现,让王书辉对刘怀季的判断有些动摇,直到现在,刘怀季才表现出他应有的样子来。
王书辉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心里总结起教训来。看来以后不能这样总是把想法藏在心里了。那种总是有是所顾忌的想法一定要抛开了。开展工作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和具体的执行人介绍清楚才行。不然总是这样的话,执行人不知道工作目标,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被调动起来,实在太耽误工夫了。
第二十二章、起步 6
董滩口这个地方,就是后世的枝江市下属的董市镇。在后世,这里只是中国的一个普通的乡镇,但是董市镇遗传了来自明清的风气血脉,也是个遍地各种小企业的乡镇。
在明末这个时代,董滩口号称“半于邑城,商贾云集”,又是军事要地,宗教圣地,也是经济枢纽。当地共有300多家字号,1000头毛驴上街驮运货物,年经营额大约相当人民币3000万元以上。物流兴盛,商业水陆交通运输业发达,手工业作坊的也非常繁荣。
董滩口主要行业有粮食加工整米、榨油、豆作酥食、酱园;棉花加工有轧花、弹花、纺线、织布、踹染等;金属制品加工有金、银、铜、铁、锡、缤铁(白铁)铸造等。还有生产草编、香炉、方斗纸、棕麻绳等,行业多达50种,产品几百种。
万历四十七年冬天的一个下午,王书辉一行人坐着马车,出了枝江县城一路向西,一个多时辰的功夫就到了董滩口。刘怀季说董滩口是枝江县最繁华的所在。这话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即使这种规模的贸易集市,在王书辉眼中完全不算什么,但是董滩口也是他在明末看到的第一个兴旺繁忙的场所了。
在前往董滩口的路上,就能看到一队队的毛驴,驮着各种货物在路上行走。到了董滩口附近,一边是辽阔的长江,一边是繁忙兴旺的集镇。王书辉看着眼前的情景,觉得这才是古代社会应有的样子。
董滩口像一切没有功能规划的古代集镇一样,处于一种无序的忙乱之中。集镇狭窄的街道上,到处是摩肩接踵的人流。本身街道就很狭窄,都没有王书辉的马车宽呢。这种情况下,王书辉只能留下三个二等家丁在集镇外看管马车,王书辉和朱微妏在刘怀季的引路下,带着三个小孩儿和两个家丁走了进去。
董滩口这里的建筑和王书辉以前见过的南方古镇的建筑样式相同。白墙灰瓦,举架颇高,但是两层的建筑也不多。各个商家对于自己商店的牌子态度不同,注重脸面的就会用木质上漆的匾额标明字号。一些小商家,就随便用个布帆写上名号。这里店铺的规模普遍不大,前面是批发零售各种商品的门脸,掌柜和伙计在那里接待顾客。走在街上能听到一些店铺后面的院子里也人声嘈杂,明显的是在进行生产。
大客户一般都有固定的采买对象,他们会把负责运输的队伍人手,直接派到商家的后院去。像王书辉他们这样在大街上走的,除了那些第一次来买货,查看各个商家的货物的外地客商,就是一些普通城市居民,前来采买日用。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