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字色:字体:[]

第392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Backup site:https://i.powenwu.com
  朱燮元在襄阳府五省总督驻地接到朝廷旨意的时候,心里面是一片苦涩的。

  朱燮元这个人,在历史上是留下名字的人物。在《明史》中,明末西南地区的安定,完全是在他的手下实现的。可是,满清编的那本《明史》就是那么经不住推敲。

  实际上,只要是智力正常的人,用心的想一想就能知道事实是什么情况了。

  历史上,朱燮元掌控了西南西北几个省份的军事力量,头顶上顶着总督和尚书的头衔,手里头握着生杀予夺的尚方宝剑,下面又有大明朝唯一可以对东虏女真以少胜多的天下第一强兵的白杆兵。在这么多优势的情况下,此公居然前前后后折腾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才把两个山里面的叛乱村长给镇压住。

  就是这样,他还在西南留下不少的尾巴。到了明朝灭亡之后,西南地区又弄出一个土司造反的沙普之乱来。

  就单从这角度来说,就能看出这个被《明史》吹上天的朱燮元到底是个啥水平了吧。

  第二三零章、四省攻鄂 6

  朱燮元这个人打仗的本事没有,只会胡乱指挥瞎参合,之后再跟在秦良玉的白杆兵屁股后面捡功劳。可是这好几年的时间参合下来,他也是积累出了相应的经验的。

  比如,朱燮元就清楚的知道,想要平定叛乱,想要打仗,自己手里就必须有这么几样东西。第一是银子,第二是粮食,第三是兵器,第四是士兵。

  大明朝的军事制度早就已经从义务兵转变成雇佣兵了。卫所制度崩坏之后,手里面想要有几个能打仗的兵,就必须自己花钱去招募,然后自己下力气去训练。

  原本朱燮元之所以敢于接下魏忠贤这个平定兵乱的任务,原因是他知道负责打仗的是秦良玉和白杆兵。可是接到朝廷最新的旨意之后,朱燮元就得认真的想一想这个武昌兵乱到底要怎么解决才行了。

  从1621年到1625年,朱燮元好说赖说的也参合了五六年的军务了。和程绍、姚宗文这些一丁点儿军事经验都没有的纯文官相比较,朱燮元的军事修养肯定比他们都要高很多。比如他就知道别看自己头上挂着兵部尚书、五省总督的牌子,手里面还有尚方宝剑,可是各省的文武官员还真就不一定会全心全意的配合他的工作。

  朱燮元知道,就是各省官员真的全心全意的配合他的工作,以各省那破破烂烂的军队状况也没办法向他提供合格的兵员。所以,想要打仗,他还得自己去招兵练兵。

  朱燮元在西南多年,和程绍、姚宗文不同,他在军队当中的人脉不错。不像程绍和姚宗文那样无人可用,朱燮元到襄阳的时候,手底下已经有了两员武将,也有一支总人数两千人左右的,上过战场相对比较靠谱的总督亲兵营。

  带领部队的两员武将都是有着战功的人物。一个是曾经随贵州巡抚王三善平叛的先锋大将,游击将军刘泽清。一个是曾经被人弹劾下狱,但是却被朱燮元救了一命的原贵州都司黄运清。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