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卡尔会花大笔金钱为露丝购置还未成名的莫奈、毕加索的画,哪怕在他看来这些画作其实一文不值,如果卡尔对露丝的定位只是出身高贵的花瓶妻子的话,那么他不会关心露丝的喜好,也不会在每次出游的时候都费大力气的带着那些画;杰克救了露丝,为了讨露丝欢心,卡尔愿意邀请杰克到头等舱共进晚餐,最初也并没有阻止露丝和杰克的接触,哪怕发现了不对,也是试图用赠送‘海洋之心’的方式挽回露丝的心;沉船之夜,看到露丝穿的单薄,卡尔立刻脱下外套披到露丝身上,甚至忘记了外套里还装着‘海洋之心’。”

  “当卡尔两次放弃登上救生船的机会,和杰克一起站在栏杆后,微笑着和救生船上的露丝告别的时候,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都是爱着露丝并千方百计希望她活着的男人罢了。”

  “卡尔不是一个生性浪漫的人,他甚至和罗曼蒂克这个词格格不入,他给予的是一种现实的,符合当时贵族阶级传统价值观的幸福,如果露丝最终嫁给卡尔,她会得到一份门当户对、相敬如宾的幸福,也会有无数人羡慕她的生活,正如在泰坦尼克号上头等舱的贵妇人们人人都在钦慕卡尔为未婚妻一掷千金买下‘海洋之心’一样。”

  “但是露丝毕竟和泰坦尼克号上的贵族妇人们不一样,在灾难电影和爱情电影的外表下,《泰坦尼克号》讲述了一个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故事,詹姆斯·卡梅隆也赋予了露丝许多在当时看来离经叛道的思想,把她塑造成了一个类似于贵族中的玛琳·黛德丽般的人物。这样一个讨厌束缚、渴望自由,不吝反抗整个时代的露丝,必定不会选择旧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代表人物卡尔。”

  当1月下旬出炉的第55届金球奖一口气给了威廉两个提名,《千钧一发》入选最佳男主角、《泰坦尼克号》入选最佳男配角的时候,罗杰·埃伯特终于在《芝加哥太阳报》上登出了他关于《泰坦尼克号》的第三篇影评。

  其实说是《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的第三篇影评,不如说是关于“露丝和卡尔”的一篇影评,里面将卡尔和露丝归于同一个时代的两种象征性人物,卡尔是“回归阶级的人”,露丝则是“冲破阶级的人”,而杰克,则悲惨的没在罗杰·埃伯特的影评中占据多少篇幅,罗杰·埃伯特将杰克称作是“露丝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引导者”。

  金球奖提名名单刚刚出炉,奥斯卡提名名单即将揭晓,在这个敏感的时刻,詹姆斯·卡梅隆与罗杰·埃伯特两个拥有广泛影响力的人物都先后站出来为威廉·布兰德利造势,让好莱坞无数演员都在羡慕他的好运气——詹姆斯·卡梅隆如今在好莱坞是备受追捧的存在,

  时间匆匆进入2月底,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终于颁布了第70届奥斯卡的完全提名名单,名单一经公布,就在全美乃至世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

  《泰坦尼克号》到底能不能获得奥斯卡的肯定,在学院奖名单揭晓之前,一直都是个悬念。

  虽然《泰坦尼克号》不论从艺术性还是商业性上讲都无可指摘,但毕竟是一部用两亿美金和高科技特效堆砌起来的大片,学院奖那群保守的评委们又是出了名的讨厌商业电影,他们总认为让演员在绿幕前演戏是一种有损艺术的行为,奥斯卡真的愿意给《泰坦尼克号》太多的荣誉吗?

  《综艺》影评人托德·麦卡锡却乐观的预测道:“美国已经很久没有一部电影像《泰坦尼克号》这样风靡全球了,在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泰坦尼克号》甚至是他们引进的第一部美国电影,或是狂热追捧的第一部美国电影——毕竟比起含有暴力和血腥镜头的影片、或是以美国各个州为背景的文艺片,由20世纪最大沉船事件改编的《泰坦尼克号》中含有的国家文化符号更少,故事也更容易被其他国家影迷接受。”

  “《泰坦尼克号》在全世界刮起的浪潮越大,越能带给所有美国电影人‘好莱坞黄金时代重新复苏到来’的幻觉,这对奥斯卡那些年长的评委们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平均年龄已过六十岁的他们正是全好莱坞里最怀念过去时光的那群人,所以,奥斯卡在影片提名上绝对会给与《泰坦尼克号》最大的肯定,但是最后大船到底能捧走几个奖杯,那就是个未知数了。”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稍后公布的提名名单,似乎也印证了托德·麦卡锡的部分猜测,《泰坦尼克号》一共获得15项提名,创造了奥斯卡历史上获得提名项目最多影片的记录!

  在奥斯卡历史上,获得13项提名的影片有四部,分别是1939年的《乱世佳人》、1953年的《永垂不朽》、1964年的《玛丽·波平斯》和1966年的《谁害怕维吉尼亚·伍尔夫?》,听起来数量是不少,但最晚的一部也是1966年的影片了。获得14项提名的影片更是只有一部1950年的《彗星美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