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现在,北美上映即将满一个月的《乔》票房已经突破两亿美元,距离目前1998年度北美票房冠军《拯救大兵瑞恩》仅仅只有一千多万的距离,如果接下来连续两周影片票房继续保持着不超过50%的跌幅,《遇见乔·布莱克》很有可能取代《拯救大兵瑞恩》,成为1998年度的北美票房冠军——从前者目前的票房轨迹来看,是和《泰坦尼克号》一样走的细水长流但积累票房惊人的路线,所以说不定一周或两周后,这件事就会发生。”

  “难以置信对吗?在《阿甘正传》之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再度联手汤姆·克鲁斯合作的主旋律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竟然不敌后起之秀《遇见乔·布莱克》!很难想象如果年度票房冠军易主,会又引发怎样的舆论热潮。不过在好莱坞,这份影响已经提前显现了出来:由米拉麦克斯制作,威廉·布兰德利主演的另一部电影《莎翁情史》将在本周末举行首映,而在过去两周,米拉麦克斯的宣传重点一直放在了威廉·布兰德利身上,甚至没有打出和格温妮丝·帕特洛戏里戏外关系的绯闻安全牌,由此可见,深谙电影公关精髓,最会把握好莱坞风向的哈维·韦恩斯坦,是绝不会挖掘威廉·布兰德利粉丝这一未知金矿的机会的。”——《好莱坞报道》第二版《向环球学习,米拉麦克斯为保票房大打粉丝牌?》

  ……

  米拉麦克斯紧赶慢赶,终于在11月初将《莎翁情史》后期制作完毕,12月上旬,电影在全美进行了公映,那时威廉已经进了《搏击俱乐部》剧组,并飞往德国柏林开始拍摄了,除了首映式他有从德国飞回洛杉矶参加外,全程宣传都没有参与,不过,似乎米拉麦克斯的公关和宣传做的都很不错,在《莎翁情史》计划要在两个月后才会登陆电影院的欧洲大陆,威廉都时不时的能从报纸和电视上看到和电影有关的消息。

  威廉最关注的,首先自然是电影的口碑,IMDB首轮评分8.3,烂番茄网新鲜度87%,已经证明影片没有遭遇滑铁卢,网友“爱德华”的留言被其他影迷回复的最多,也让威廉在开心的同时,忍不住将思绪飘远——

  “爱德华”在IMDB评论说:“以前莎士比亚在我心中只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非常有距离感的那种,但是看完这部电影后,他在我心中成为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有着和所有同龄男人一样火热的心,区别只是他比其他人更有才华,这让莎翁的形象在我心中一下子变得亲近可人起来。电影非常棒,其中有一幕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一系列空间交叉的镜头,年轻的莎士比亚和薇奥拉感情逐渐加深的镜头,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的完成和排练交织在一起,这种剧情的递进转换手法精彩极了,我差点在电影院里就尖叫出来。”

  “更让人感到惊喜的是威廉·布兰德利的表演,电影中最炙热的两种情感都凝结在莎士比亚身上,身为一个作家对创作的激情,和身为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爱情,走进电影院之前我就在想,威廉能清楚的诠释好这两种情感吗?他会不会将这两种感情演成了一个模样?但显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创作的灵感和激烈的爱意被威廉诠释的是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当莎士比亚对着粗糙的纸面挥舞羽毛笔的时候,那迸发的激情中掺加了太多的野心勃勃,那是一位剧作家对写出优秀戏剧的渴望,当莎士比亚温柔的看着薇奥拉,掌心轻轻抚摸对方那头如丝金发的时候,没人怀疑那目光中的柔情蜜意……”

  这是一份同时让威廉感到满足和尴尬的影迷评论,满足自然是因为电影受到了认可,而尴尬,是因为它总让他回想起在伦敦拍摄《莎翁情史》时的时光,当他望着格温妮丝·帕特洛,抚摸着对方的金发,心里想的却是他最好的朋友。

  好在随后出炉的专业影评里,格温妮丝·帕特洛和金发两个词一起出现的频率不算太多了,而媒体的首波评论,也让威廉将对电影的最后一丝担忧放回了肚子里。

  影评人A.O.斯科特在他的《纽约时报》专栏中写道:“虽然没有《勇敢的心》波澜壮阔,也不如《阿拉伯的劳伦斯》跌宕起伏,更不像《甘地》或《末代皇帝》那样思想深刻,但《莎翁情史》却开创了传记电影的另一种气质——亦喜亦悲,雅俗共赏。”

  “影片以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戏剧为背景,男女主角的爱情发展及结局也遵循这一模式,电影配乐更是精彩,拥有着几乎是历史剧情片才会拥有的恢弘配乐,但是电影并不悲伤,整体甚至是诙谐的,并且拥有着令人惊叹的丰富细节和历史考究,任何年龄任何学历,只要他/她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能毫无障碍的欣赏本片,这是一部真正的无门槛电影。”

  《纽约客》关注的焦点常常与众不同:“约翰·麦登导演懂得如何将优势最大化,在刻意的特写镜头之下,莎士比亚的专业作家生涯得到了最大凸显,如果特意忽视掉英俊逼人的威廉·布兰德利,特意去注意电影里莎士比亚写作时的布景,会发现毫不舒适的家具、空旷的房间、摇曳的烛光和书写着古老字体的手稿,无一不在讲述着作家的孤寂和不为人知的痛苦,电影借此在暗暗传达着一个真理——大师通过创造性的写作来宣泄他们的苦痛。”

  《波士顿邮报》说这是:“节奏舒缓但是信息量惊人的电影,大部分角色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每一个情节,甚至每一句台词,尤其是威廉·布兰德利说出口的那些,全都能在莎翁原著里找到出处。感觉就是电影编剧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将历史上不成系统的零星史料串联了起来,如果他们硬要说历史就是电影中那样的,那么史学家们也无可挑剔。”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