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总之,《米尔克》是这一届柏林电影节上,人气最高、期待值也最高的电影,没有任何一部影片能抢走它的风头。

  这时候影片的质量就非常重要了,如果首映结束后媒体和影评人们的反馈不好,那么一个不小心,就会和首映前的盛况形成非常尴尬鲜明的对比。

  不过《米尔克》从放映开始,就让人感叹这一不愧为一部大师之作。

  “斯皮尔伯格这次的风格很纪实啊。”本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罗兰·艾默里奇看着开幕镜头,在心里做了个评价。

  影片最开始的几十秒钟,是截取的《石墙之后》等相关纪录片里的一些片段,警察持械闯入酒吧,随意的对里面的顾客进行逮捕,大多数人顺从的抱头等待警察给他们戴上手铐,也有少数人试图反抗,遭到了更加暴力的镇压。无论是拍照录像的记者还是围观者,都对此见怪不怪,这在六七十年代是极为正常的一件事。

  在装满了男同性恋的警车开走之后,画面一转,威廉·布兰德利饰演的哈维·米尔克和其他一些人在深夜里被从警局放了出来,他们边揉着手腕边声讨着警察的暴力。

  这个仿佛时空对接,直接从纪录片融入现实的镜头让人拍案叫绝。

  哈维·米尔克与斯科特·史密斯在纽约警局门口邂逅,他们都是因为参加了酒吧的同性恋组织聚会而被警察逮捕审问的,两人一见如故,迅速坠入了爱河,一起同居、一起过生日。

  米尔克向男友吐露了从前的深柜生活,因为和家人朋友同样生活在纽约,所以米尔克一直活的小心翼翼,他敢参加反战示威游行,但从不敢暴露自己的同志身份,前男友因此和他分手。斯科特提议说石墙事件后,纽约的同性恋们都去旧金山生活了,或许他该换个环境,米尔克下定决心不再压抑自己,两人于是跟随着北美大批同志们的脚步,移居旧金山。

  有人赞叹导演的镜头语言,也有人注意的是其他方面。‘布兰德利这次的表演……很不一般啊。’两名拥有亚洲背景的评委,博伟达与白灵对视了一眼,都明白对方也有相同的感觉。

  银幕上的哈维·米尔克,无论是他的手势、走路的姿势,还是他讲话的方式与语气,亦或是对他人外貌服饰下意识般在意打量的细节,都让一些人的GAY达疯狂响动。

  评委博伟达觉得,这种以假乱真的演技,比汤姆·汉克斯在《费城故事》里更加细腻,威廉·布兰德利在研究角色时,绝对在哈维·米尔克本人留下的很多影像资料上花了大功夫。

  而且,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并不让人感到反感,相反还有几分讨人亲近。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描述边缘群体的电影,主角如果能给观众带来第一印象的好感,那么电影首先就成功了一半。

  就像《费城故事》的成功,绝对离不开汤姆·汉克斯的表演一样,在那个贪艾色变(至今仍是)的年代,汤姆·汉克斯饰演的艾滋病同性恋患者却并吓人,没让观众感到太大的威胁性,不会一走进房间就让人恐惧,演员的演绎绝对是至关重要的。而威廉·布兰德利的哈维·米尔克也有同样的效果,就像一个朋友、家人,或是亲和力高的陌生人,不会让人感觉反感或厌恶——除去确实表演出色,两人都是最受欢迎的电影演员,都扮演了一个最终死去的、有着悲剧英雄主义色彩的同性恋,或许也有为影片加分。

  电影继续,米尔克与男友斯科特来到旧金山,在卡斯特罗大街上开了家照相馆,并且积极投身社区、帮助他人,很快为自己赢得了“卡斯特罗市长”的称号。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