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米尔克》本质上是一部政治电影。”

  “作为一部传记电影,布兰德利塑造的米尔克极富人格魅力,成长为领袖理所应当。作为一部政治电影,竞选过程激情澎湃,演讲更是煽动人心,毫不怀疑如果布兰德利愿意从政,可以成为第二个加州州长,甚至美国总统。作为一部同性恋电影,观众也完全能够理解一个小二十岁的英俊男子为什么愿意跟米尔克私奔去旧金山。”

  “同性爱情并不是电影的主线,但米尔克与斯科特之间的爱情尤其动人,斯皮尔伯格娴熟克制的叙事方式,反而升华了这段同性之爱。”

  “《米尔克》不是一部燃情励志的人物传记片,却能点燃观众对社会偏见的愤怒。这种偏见一直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因此团体的反抗才更加震撼人心。”

  “从奥斯卡到柏林,威廉·布兰德利再一次展现了顶级演员的伟大创造力,他不仅演活了一个同性恋,更演活了一个政客,从初入政坛手足无措,到与市长做利益交换的老狐狸,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宛如真实,在同类型电影里也极其少见。”

  “电影结尾是典型的斯皮尔伯格式,悲剧中仍然有着荣耀、励志、乐观的基调。为米尔克致哀的几万民众,用哀伤的烛火汇聚成了一条光之河,静静照亮黑暗的长夜,仿佛希望随时间流淌,到现在,到未来。”

  “威廉·布兰德利用无懈可击的表演,完美刻画了一个英雄般的政治家,故去多年的米尔克借着这部电影再次向世人传递着自由、爱与希望。”

  以上评论只是《米尔克》在柏林电影节上映后,全世界知名媒体与影评人报道内容的一部分,首波影评的好评度与广受关注度,不仅在本届电影节上首屈一指,甚至遍数历届柏林电影节上的热门参展电影,比得上的也寥寥无几。

  就连柏林电影节场刊《SCREEN》,不仅让《米尔克》登上了第二日的封面,还打出了3.6的高分——虽然不是有史以来的最高分,但在本届电影节,应该不会出现比《米尔克》更高的评分了,因为《SCREEN》采用的是当日首映电影的媒体综合评分制度,分为五个等级,满分4分,3分以上已经是高分电影,有时候一届电影节都无法出现3.5以上分数的高分电影。

  影评人威廉·费伯的那句“伟大的电影节上诞生了一部伟大的电影。”还算矜持了,还有略夸张些的媒体,用了四个伟大来形容《米尔克》:“伟大的电影节、伟大的影片、伟大的导演、伟大的演员。”

  在各路专业与非专业的媒体和影评人中,柏林电影节的主席迪特·考斯里克的评价似乎是最具预言性质的,他说:“《米尔克》会从柏林电影节开始,引爆全世界。”

  未来会不会引爆世界不知道,毕竟电影距离真正全球上映还需要一阵时间,但是在柏林,在德国,乃至欧洲,《米尔克》都是近期最著名的电影,没有之一。

  也幸好柏林电影节主席这个职位只是电影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并不负责奖项的评审工作——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是每年一换的,今年的主席是罗兰·艾默里奇——不然肯定会有人议论说奖项已经内定了。

  不过,在很多关于奖项归属的预测中,的确有很多媒体和影评人看好《米尔克》,一方面是今年电影节的优秀作品不多,中国电影《孔雀》、美国电影《吮拇指的人》、德国电影《索菲·斯库勒》和南非歌舞片《卡雅利沙的卡门》是较为出色的几部,但跟《米尔克》的征服级表现还是不能相比。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柏林电影节历来偏爱政治题材,这众所周知,而《米尔克》恰巧就是。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