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这段相对和平的时期,帝国建立起君士坦丁堡大学,制定了《塞奥多西法典》。软弱的皇帝塞奥多西二世(Theodosius II,408~450年在位)先是受其精明强干的姐姐普尔西利亚(Pulcheria)的监护,后来在其晚年又完全受其妻子尤多西亚(Athenais-Eudocia)的影响。后者是信奉异教的雅典修辞学教授的女儿。这个皇后的个性成为拜占廷帝国内基督教和古典学问兼容并蓄的生动例子:她终生热衷于其家乡城市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是新信仰的虔诚信徒,她既写世俗诗歌,也作教会赞美诗,因此闻名遐迩。正是由于她的影响,君士坦丁堡大学才得以在425年重新组织扩建,[77]该大学自君士坦丁大帝时代建立以来一直没有发展,因此,它实际上成了一所新大学。该大学变成帝国最重要的学问中心,设有多个教席:10个希腊语文法和10个拉丁语文法、5个希腊修辞学和3个拉丁修辞学、1个哲学和2个法学。

  另外,一个同等重大的事件是438年颁布了司法发展中的里程碑作品《塞奥多西法典》。它是查士丁尼的《民法大全》出现以前最重要的法律典籍,汇纂了君士坦丁大帝时代以来的所有皇帝法令。这部新法典为帝国法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减少了由于缺乏官方法典作为参考造成的法律规定中的错误。《塞奥多西法典》在帝国东、西部以塞奥多西二世和瓦伦提年三世两个皇帝的名义同时颁布,因此,它再度突出强调了帝国的统一。然而,统一帝国的观念并不反映在日常生活中,而是表现在帝国两半部分各自完全不同42的司法发展进程中。同样重要的是,《塞奥多西法典》颁布后,帝国东部君主很少再向西部发布法令,总体而言,西部帝国皇帝从来也不向东部帝国皇帝发布法令。[78]东部帝国皇帝在西部安插了瓦伦提年三世(Valentinian III,425~455年在位)这个皇帝后,帝国两半部分之间出现了一段长期的和平时期,但是它们相互间的隔阂与分歧日益明显。他们在政治和文化上分道扬镳,各自按照完全不同的路线发展。这种日益严重的分裂的明显且重要的标志是语言上的分野。在西部帝国,希腊语知识几乎无人了解,而在东部帝国,拉丁语逐渐让位于希腊语,尽管它仍然是帝国的官方语,但拉丁语在东部的存在,很明显是人为努力推行的结果。帝国分裂进展迅速,而在塞奥多西二世和尤多西亚皇后统治时期进一步加快。即便是在重建的大学里,希腊语教授也比拉丁语教授多。[79]

  同一时期,邻近的亚美尼亚土著文化十分活跃,这一文化通过基督教找到了表达的途径。[80]亚美尼亚字母被创造出来,《圣经》也被翻译为亚美尼亚文字。自塞奥多西大帝时代以来,这个国家虽然大部分隶属于波斯宗主权控制下,但是还有一部分为拜占廷帝国所控制。正因为如此,拜占廷帝国大力支持深化亚美尼亚土著自觉意识的发展,而亚美尼亚基督教教会的建立与土著意识最初的崛起有密切联系。然而,亚美尼亚问题,以及拜占廷政府代表波斯境内受迫害的基督徒干涉当地事务,成为两大强国之间爆发新冲突的原因。战争并未造成版图的任何变动,422年,双方签署的和约确定期限为一个世纪,但事实上它维系了还不到20年。

  5世纪40年代,东部帝国再度经历了另一次由阿提拉(Attila)[81]统帅下的匈奴造成的外交政策危机。匈奴人破坏性的洗劫与订立短命和约交替进行,每次缔约都强加给帝国更苛刻、更屈辱的条件,整个巴尔干半岛遭到蹂躏洗劫,被夷为一片废墟。最终,阿提拉通过其贪婪的财政要求榨干了东部帝国,而后他引兵西去。在其攻击高卢地区时,于451年在卡塔拉温尼战役遭到罗马将领埃提乌斯(Aetius)的沉重打击。战败后的第二年,匈奴人对意大利发动了凶猛的进攻,但是阿提拉却于454年突然去世,其庞大的帝国也随之迅即瓦解。然而,解除了匈奴人入侵造成的外部威胁,并没有使分崩离析的西部帝国的压力得到丝毫缓解。局势迅速恶化,埃提乌斯和瓦伦提年三世于454年和455年相继被杀后,意大利陷入混乱。意大利以外最重要的省份仍然被日耳曼各部落所控制,此时,他们纷纷建立自己的王国,例如非洲出现的汪达尔王国,高卢和西班牙出现的西哥特王国。

  罗马帝国西半部分在混乱中趋于灭亡,古罗马城此时已是野蛮入侵者的战场,但是就在这里还存在着罗马教会,它使罗马成为世界精神中心的一种力量。当匈奴入侵势头正旺,罗马正遭到汪达尔人洗劫处于绝望的骚乱和政治解体之际,伟大的罗马主教利奥(Leo the Great,440~461年在位)却在强调罗马以前从未有过的至高地位。[82]在5世纪关于教义的争论中,罗马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场斗争,同时也是两大基督教中心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图7 皇帝利奥一世的青铜雕像,1204年后被十字军骑士从君士坦丁堡运出过程中,在巴莱塔海岸沉船。现代考古学家打捞后一直保存于该城。其双臂和双腿是文艺复兴时期修复添加的 这些神学争论对拜占廷帝国历史事件发展的整个进程具有比阿里乌学说争议更大的影响。[83]教会曾确定了圣子与其同质的圣父一样具有完全的神性这个教义信条,以回应阿里乌派的挑战,而此时争论的问题是关于基督神性与人性的关系。安条克神学流派宣称,基督同时具有两个独立分开的性质。基督这个玛利亚所生的人是神性拣选的载体,因此,争论的焦点是玛利亚是基督之母()而非上帝之母()。与这种理性主义神学观念尖锐对立的是亚历山大神秘主义的说教,即认为上帝使基督这个人具有统一的神性和人性。428年,安条克神学流派的一个拥护者聂斯脱利(Nestorius)出任君士坦丁堡大教长,他利用其职权大肆宣传安条克派神学。但是,他作为神学家和政治家,都远不敌其强大对手希利尔(Cyril),后者是亚历山大大主教。在希利尔背后有整个埃及修道士这个强大团体的一致支持,罗马教会也站在他一边。聂斯脱利虽然有皇帝的支持,但是仍然在431年举行的以弗所基督教大公会议上翻船,被斥责为异端。希利尔无论在神学还是在基督教政治方面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他不仅战胜了首都的大教长,而且战胜了控制大教长的帝国政府。他使自己成为帝国东部教会的领袖,甚至在帝国地方行省事务中也行使其权力。早在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在位时,亚历山大大主教就已经获得了特权,如今在希利尔任职期间,其权力达到了顶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