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拜占廷帝国内部拥有足够的资源,这为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兴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最初,帝国相当贫穷衰弱,以至于无力抵抗任何敌人的攻击。伊拉克略甚至一度打算将其指挥部迁往迦太基,由这个基地再组织起对敌人的反击,正当准备对此计划付诸实施时,他却发动了对福卡斯的远征。这个计划在君士坦丁堡民众中激起极度的失望,他们和大教长一起强烈反对这个计划,最终使伊拉克略受到阻碍。[19]然而,这个计划提出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了东部省区的局势极度恶劣,而西部省区体现出突出的重要性。

  图13 塞尔吉拉的两座公共建筑。如过道铭文所示,左边是浴池,由朱利安及其妻多姆娜于473年修建,右边带有柱廊的建筑是客栈 6世纪末时,只有个别的斯拉夫人部落开始定居在巴尔干半岛。7世纪初,莫里斯在多瑙河战役遭到惨败后,斯拉夫人开始对巴尔干半岛进行大规模占领。无数的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部落横扫西起亚得里亚海,东、南到爱琴海的整个巴尔干半岛。在大肆洗劫蹂躏之后,大部分阿瓦尔人退回到多瑙河北岸地区,但是斯拉夫人却在巴尔干半岛定居下来,并控制了该地区,摧毁了拜占廷对半岛地区的控制权。新的入侵者势力极为强大,足以占领整个马其顿和莫埃斯亚地区,他们还夷平了直到君士坦丁堡城下的整个色雷斯地区。他们特别对塞萨洛尼基发动了疯狂的进攻,该城一再遭到无以数计的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的围困和攻击。[20]只有城区一直坚守着,周围的农村全都落入斯拉夫人之手,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军队旋即经过塞萨洛尼基转向希腊中部和更远的伯罗奔尼撒半岛。由此,斯拉夫水手又渡海占领了希腊诸海岛,甚至在克里特岛登陆。达尔马提亚地区遭遇的进攻也同样猛烈,614年,该地区统治首府撒罗那被摧毁,这一事件标志着拜占廷帝国在巴尔干半岛西部地区控制权与影响力的衰落。同一时期,达尔马提亚地区许多其他城市和内陆最重要城镇都与撒罗那一起陷落了。例如辛基顿努姆(即贝尔格莱德)、维尼纳库姆(即科斯托拉奇)、奈苏斯(即尼斯)和萨尔迪卡(即索非亚)。拜占廷人控制的巴尔干半岛中心城市除了君士坦丁堡外,还有几个重要的城市,如塞萨洛尼基和亚得里亚海沿海城市,如靠北部的加德尔(即扎达尔或扎拉)和特罗古利乌姆(即特罗吉尔)、靠南部的布土拉(即布德瓦)、斯科达(即斯卡达)和利苏斯(即里杰斯)。[21]

  斯拉夫人迁徙还导致巴尔干半岛发生了重大的民族成分变化,这些迁徙的影响一直深入到半岛的最南部地区。尽管伯罗奔尼撒半岛本身被斯拉夫人控制了200余年[22],但是,希腊领土的斯拉夫化时间并不长久。[23]希腊和某些沿海地区的拜占廷当局设法一点点地逐步收复了失去的领土,并设法使希腊文化在这些地区坚持了下来,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恢复了起来。在斯拉夫人入侵的压力下,各地原有的居民被迫退却到沿海地区和附近的海岛上,这就是为什么在半岛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希腊因素重新强大起来并逐渐压倒了斯拉夫因素的原因。与此同时,罗马因素则在半岛西部地区重新占据优势地位。即便如此,这些地区还是遭到斯拉夫人的蹂躏破坏。巴尔干半岛的绝大部分地区,包括整个内陆地区,都变成了纯粹的斯拉夫人国家。从此以后,在拜占廷文献中,这些地区就被称为“斯拉夫人地区”。

  与此同时,波斯人对近东地区的进攻仍在继续。611年,敌人的确一度被迫退出高加索地区,但是拜占廷人在亚美尼亚和叙利亚地区的反击计划遭到了彻底的失败。613年,帝国军队在安条克遭到惨重失败,导致波斯人全线快速推进。他们向南夺取了大马士革,向北强行突进到加里西亚地区,夺取了帝国在陶鲁斯山脉的重要据点;拜占廷人还被驱逐出亚美尼亚。波斯人对圣城耶路撒冷围困3周后夺取了该城,这对基督教徒是特别沉重的精神打击。该城被攻陷后,遭到数日的焚烧抢劫和大屠杀,君士坦丁大帝建筑的圣墓教堂也被大火焚毁。这对拜占廷帝国产生了破坏性作用,特别是包括基督受难十字架在内的最为珍贵的圣物悉数落入波斯人手中,并被押送到泰西封。615年,波斯军队对小亚细亚发动新的攻势,其部分部队进抵博斯普鲁斯海峡。敌人此时从两个方向进军君士坦丁堡,波斯人从东方,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从北方逼近首都。皇帝本人于617年在伊拉克拉与阿瓦尔人汗王交战中,也几乎成为背叛行为的牺牲品。[24]帝国最富庶的省区埃及在619年的春天也开始被入侵,不久就完全陷落,这就使拜占廷首都的粮食供应受到了严重威胁。

  这样,波斯人就几乎控制了整个近东地区,看起来阿黑门尼德王朝时代的古代帝国将重新复兴,这几乎是几年前查士丁尼成功恢复古代罗马帝国时的历史再现。但是,波斯人的失败似乎来得更快,其衰落也似乎比拜占廷帝国来得更严重。在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部落涌入巴尔干半岛,以及波斯人不断入侵帝国东方省区的灾难性日子里,伊拉克略一直在策划意义深远的重大改革,这一改革将为拜占廷帝国注入新的活力。其基本工作是将省区重新组建为军区,这意味着与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统治管理制度的原则彻底划清界线,因为这些原则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敌人尚未占领的小亚细亚领土此时被划分为大的军事区域。[25]如同拉文那和迦太基两个总督区一样,小亚细亚各军区是军事管理单位,每个军区分别由各自的首脑“将军”统辖,他们相当于早先的总督。这种单位不完全等同现存的省区行政划分和组织机构,省区在军区制下还继续保留了一段时间,而军区的行政首脑总督地位仅次于“将军”。[26]很显然,“将军”掌握最高指挥权,特别是在一个军区里包括着几个原来的省区,由此也清楚表明将军的地位高于总督。这样,新的管理体制就明确地打上了军事化的烙印。这一制度中最核心的因素是士兵驻扎在小亚细亚地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新设立的军事区域都被称为“军区”。也就是将军队编制中的通用称呼“军区”()借用到军队士兵实际驻扎的领土上来。士兵被授予不可剥夺的土地权力(在后世的史料中被称为“军役地产”,),条件是世袭,但服军役。[27]这样,新制度就是古代“边防军”制度和总督区产生的政府形式相结合的产物。正如在早期的边境地区,军队囤兵在土地上,又如同在总督区,行政管理体制中具有强烈的军事因素。[28]当整个帝国本身都面临紧急防务需要时,就必定要采用这些已经在边境地区和西部部分地区行之有效的制度了,西部地区当时已经与帝国中心地区断绝了联系。伊拉克略重建工作的结果是,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细亚地区和沿海各岛屿的领地先后组建起亚美尼亚军区、东方军区、奥普西金军区和海上军区。[29]当时,再往东去的省区还在波斯人控制下,而后不久就落入阿拉伯人之手。因此,在这些地区不可能推行军区制。同样,在巴尔干半岛也因为相同的原因而无法推行军区制。这也确实可以清楚地表明,在这个地区,降临于帝国的灾难的严重程度。拜占廷统治管理(包括军区制在内)在相当长时间以后才逐步地推行到巴尔干半岛的这些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参见第101页和第157页以后部分)。在此后的一个世纪,小亚细亚地区最初那些庞大的军区被再度分化,这样就出现了一些新的军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