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拜占廷人于678年取得的胜利之意义无论如何评价也不过分。阿拉伯人的扩张第一次真正遭到阻击,曾如雪崩般势不可挡所向无敌的阿拉伯人此时被终止住。君士坦丁四世的胜利在欧洲人抵御阿拉伯人攻击中成为具有世界历史中重要意义的转折点,堪与后来利奥三世于718年的胜利、查理·马特于732年在基督教世界另外一端的波亚迭大败穆斯林的胜利相媲美。在这三场挽救欧洲免遭穆斯林洪水灭顶之灾的胜利中,君士坦丁四世的胜利是第一场,也是最重要的胜利。毫无疑问,君士坦丁堡经历阿拉伯人的这次进攻是基督教要塞遭遇异教徒最凶猛的进攻,而拜占廷首都是抵挡汹涌而至的穆斯林大潮的最后一道堤坝。它屹立不倒,不仅拯救了拜占廷帝国,而且挽救了整个欧洲文明。

  在巴尔干半岛,来源于土耳其民族的保加尔人的到来又给拜占廷帝国造成了新的困难。保加尔人或称翁格尔,其建立的保加尔人大帝国在伊拉克略时代尚与拜占廷帝国保持良好关系,但是到了7世纪中期前后,他们在向西迁徙的图16在海战中使用“希腊火”攻击敌船,希腊火是混合了易燃物质的天然石油,在拜占廷军事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插图引自拜占廷古代文献,现存西班牙马德里国家图书馆哈扎尔人的压力下解体。[91]一部分保加尔人屈服于哈扎尔人,但还有几个保加尔人部落仍留在其故土。其中在阿斯巴鲁赫(Asparuch,在古老的保加尔人君主名录中称为伊斯配里奇Isperich)领导下的一个大部落在70年代向西迁徙到多瑙河上游的河口地区。君士坦丁四世并不是没有预见到这些尚武彪悍的民族出现在北方边境给拜占廷帝国带来的严重威胁。他在与阿拉伯人缔结了和约以后,立即着手准备发动对保加尔人的远征,680年爆发战争。[92]一支庞大的舰队在皇帝本人亲自统帅下渡过黑海,在多瑙河河口海岸登陆,同时,从小亚细亚调集的骑兵也向北移动,通过色雷斯地区到达多瑙河,并渡河到北岸地区。但是,泥泞的土地造成极大困难,使拜占廷人无法展开战事,而保加尔人却能够避开与其敌人强大的优势兵力的前锋进行正面冲突。拜占廷军队劳而无功,白白消耗了自己的实力,在皇帝本人得了严重的疾病不得不离开大营以后,全线撤退。当他们渡过多瑙河时,遭到保加尔人袭击,损失惨重。而后,保加尔人追击退却中的敌人,沿河进入瓦尔纳河流域。[93]这样,君士坦丁四世的远征不仅没能消除其担忧的威胁,实际上反而帮助敌人侵入帝国。

  保加尔人侵占的地区当时大部分已经斯拉夫化了,有7个斯拉夫人部落定居于此,另外还有一些塞维鲁人。这些部落遂成为保加尔人的附属部落,[94]他们似乎已经找到了与保加尔人共同抗击拜占廷人的理由。[95]这样,在多瑙河和巴尔干半岛群山山脉之间的莫埃西亚各省区领土上,一个斯拉夫-保加尔人王国就悄然兴起。保加尔人对巴尔干半岛东北地区的入侵加速了各个新君主国的形成,并导致第一个南斯拉夫帝国的发展。当然,保加尔人和斯拉夫人确实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种族,在拜占廷史料中,他们也长期被明确地区分开,但是,此后保加尔人逐渐地融合进斯拉夫人的主体中。

  拜占廷皇帝被迫缔结正式协议,承认其国家地位,承诺向新兴的保加利亚帝国支付年贡金,“使罗马的名誉受到极大侮辱”。[96]这样,在拜占廷领土上第一次崛起了独立王国,并第一次得到拜占廷帝国的承认。尽管拜占廷帝国丧失于保加尔人之手的实际土地并不多,因为他们占领的这块土地,拜占廷人实际上早就因斯拉夫人的入侵而丧失,但是这一事件本身却意义重大。

  东部局势的发展迫使拜占廷人的基督教政策再度转向东方。由于拜占廷人失去了东方大部分省区,使这些地区都陷落于阿拉伯人,因此它们不再算作拜占廷人的领土,那么再坚持基督一志论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这个用来调和东方基督教徒矛盾的政策也就毫无用处了,它只能造成拜占廷帝国和西部教会之间严重的争论和分歧。君士坦丁四世为缓和与罗马主教的关系,在君士坦丁堡召集宗教大会以结束一志论问题。这是第六次基督教大公会议,先后共开了18次,这是很少见的,会议从680年11月7日持续到681年9月16日。不久前刚刚被放弃的基督两种能量和两种意志的信条此时又被重新确定为教会正统信仰的教义。基督一志论遭到斥责,一志论派领袖人物及其早期辩护士们,如大教长塞尔吉乌斯、希鲁斯、罗马主教霍诺留和皮尔胡斯都被开除教籍。皇帝亲自参加了会议大部分议程。他参加了前11次会议,也就是最重要的会议和最后一次的闭幕式,并主持会议和组织讨论。在正式的闭幕式上,他在签署了会议决定后,被当作正统信仰的保护者和解释人而受到与会全体主教们的欢呼:“皇帝万岁!您恢复了基督神、人两性的正确涵义。主啊,保存了照射人世的光辉!君士坦丁啊,新马尔西安,万寿无疆!君士坦丁啊,新查士丁尼,万岁万岁万万岁!您摧毁了一切异端邪说!”[97]

  确定基督教大公会议决议后不久,皇室内部爆发了激烈的争端,几乎就是君士坦斯二世及其弟弟塞奥多西之间血腥斗争的翻版。君士坦丁像君士坦斯一样,不希望其皇帝权威被分享,因此决定剥夺其两个弟弟伊拉克略(Heraclius)和提比略(Tiberius)所有的皇帝继承权,尽管他们在其父生前就被加冕为共治皇帝。他遭到元老院和支持保持现状的军队的激烈反对,[98]甚至在反对派中还发现了神秘基督教的重要声音。据说,反对皇帝这个行为的抗议是由阿纳多利亚军区这样表达出来的:“我们信仰三位一体,我们需要三位一体的皇帝”。[99]但是这种反对不能改变君士坦丁四世的决心。他首先剥夺了其两个弟弟本应拥有的共治皇帝的权利,[100]而后与681年底割掉了这两个不幸皇太子的鼻子。[101]极力想要使他改变主意的阿纳多利亚军区的代表也被处决。君士坦丁四世的“宫廷政变”在皇帝继承法发展中也有重要反映。经历几代皇室内部激烈斗争之后,单一的最高统治君主的原则似乎稳定地确定下来,通过限定只有在位君主长子拥有皇帝继承权的方式,使世袭王朝继承制的发展得到极大的推进。[102]共治皇帝制度作为确保皇帝权力继承的一种方式虽然像以前一样重要,但是从此以后,拥有最高权力的主皇帝必须是成年的并确有统治能力的人,而共治皇帝不再分享主皇帝的权力。主要君主,即最高的皇帝拥有完全的君主权。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