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图25 (左图)科林斯柱头,完成于4世纪,现存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博物馆。(右图)柱头和拱墩,大约完成于500年,现存拉文那圣阿波罗教堂 这次完全意外的可怕灾难的后果是难以估量的,因为它对拜占廷权威尊严的沉重打击极为严重,远超过军事失败本身。自从民族大迁徙时代瓦伦斯皇帝在378年抵抗西哥特人的亚得里亚堡战役中被杀以来,还没有任何拜占廷皇帝被野蛮人杀死。在外族公开的敌视中,拜占廷帝国一再用实力证明其优势地位,然而此时却威风扫地,不久前还乞求和谈的科鲁姆一举成为声名显赫的胜利者。其侵略计划如今再无约束,其征服欲望此刻面临前所未有的意外机遇。帝国痛苦而焦虑的岁月就在前边。

  在让皇帝尼基弗鲁斯本人搭上性命的这场战争中,其儿子和继承人斯达乌拉西乌斯身受重伤,但设法逃脱,与其随从逃到亚得里亚堡。他在这里严格按照法定继承原则和程序,被宣布为皇帝。这个举动只具有临时的官方意义,因为斯达乌拉西乌斯几乎没有康复的可能性。皇帝继承问题是在君士坦丁堡最终得到解决的,受到致命伤害的皇帝被运送到那里以便为其继承者加冕。正常自然的皇帝继承候选人应该是没有子嗣的皇帝最近的亲属,即担任宫廷总管的妹夫米哈伊尔(Michael Rangabe)。选定他为皇帝继承候选者的提议得到皇帝的军队将领们和大教长尼基弗鲁斯的支持。但是,皇帝已经奄奄一息,其妻子、雅典姑娘塞奥发诺反对这一解决方案,因为她打算效仿伊琳尼,亲自执掌统治大权。斯达乌拉西乌斯担心她的要求将引来严重的反应,故迟迟不做最后决定,致使首都民情鼎沸。[125]当边境外交政策情势极为险恶之际,皇位空缺凸显问题的严重,恢复正常状况刻不容缓。一场通过正常法律途径无法达到的“宫廷政变”最终解决了问题。10月2日,米哈伊尔在大竞技场被军队和元老院宣布为皇帝,几个时辰后便在圣索非亚教堂由大教长尼基弗鲁斯加冕。斯达乌拉西乌斯当着群臣的面签署了文件,而后隐退到修道院里,他在那里苟延残喘了3个月,最终去世。

  米哈伊尔一世[126](811~813年在位)是个软弱的君主。他极易受到强悍性格的人的影响,缺少勇气采取受民众反对的措施。在这方面,前任皇帝尼基弗鲁斯声名显赫。米哈伊尔终止了经济政策,利用一切机会向军队、朝臣,特别是教士封赏。米哈伊尔一世是狂热的崇拜圣像者和虔诚的教会奴仆。在其统治期间,正统派扬眉吐气,尽管毁坏圣像的起义即将爆发。被流放的斯图迪特派人士被平反召回,按照他们的意见决定撤销809年宗教会议就“通奸争论”问题的决议,重新颁布了对教士约瑟夫开除教籍的决定,这些都使他们与教会当局恢复了正常关系。斯图迪特派领袖塞奥多利的影响空前强大,其超常的活力和永不衰竭的精力使皇帝钦佩得神魂颠倒,而著名的斯图迪特修道院甚至对战争与媾和事务也拥有最终发言权。

  拜占廷政府对西部帝国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尼基弗鲁斯一世决定不理睬查理大帝对皇帝称号的要求,因为他已经明确做出了暗示。他甚至走得更远,拒绝大教长尼基弗鲁斯按照习惯将宗教会议的文件呈送教皇。[127]这个加洛林君主和支持他的教皇都对其顽强的对手采取不妥协的敌视态度。同时,查理大帝的势力持续扩大,直逼拜占廷领土。查理大帝在伊琳尼时期就征服了伊斯特拉河流域和多座达尔马提亚地区的城市,而年轻的国王丕平则于810年控制了威尼斯,虽然拜占廷舰队曾一度从海上发动了成功的进攻。查理大帝此时采取步骤继续扩张,施加压力,对已经衰落的拜占廷帝国而言,这种压力是绝不会失败的。米哈伊尔一世为了恢复先前被占领的疆域已经准备承认查理大帝的皇帝地位,812年他派遣拜占廷代表前往亚森承认查理大帝为皇帝。从此以后,不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都存在两个帝国。[128]确实,法兰克君主只是被承认为皇帝,而不是罗马人的皇帝。查理大帝本人也的确尽力回避使用“罗马人皇帝”的头衔。[129]拜占廷人坚持认为,他们才拥有使用这个称号的权力,并强调其与西部皇帝的区别,强调君士坦丁堡的那位罗马人惟一的皇帝。但是,与古罗马拉上关系是中世纪帝国观念的基本内容。拜占廷帝国即始终认为自己就是罗马帝国,而实际上在9世纪以前其皇帝称号中很少体现这样的观念,[130]同样,西部帝国则主要通过教廷与罗马紧密联系起来,尽管事实上它直到奥托时代才最终以同样的称号与罗马联系起来。[131]第二帝国的建立和被认可,对拜占廷帝国继承罗马遗产的惟一特权也是一个挑战。然而,加洛林帝国和重新焕发活力的拜占廷帝国之间的分离使君士坦丁堡后来的君主有可能否认812年对西部帝国的承认。

  尼基弗鲁斯一世拒绝承认查理大帝和米哈伊尔一世承认查理大帝不仅是因为这两个皇帝个性上有差异,而且是因为811年的那场灾难导致形势在极大范围内发生了深刻变化。巴尔干半岛日益严重的威胁,使得拜占廷帝国继续与西部进行斗争变得困难重重。812年春季,科鲁姆夺取了黑海沿岸的德维尔图斯城,摧毁了要塞城堡,按照拜占廷方式将当地居民掠夺到他控制的领土上去。拜占廷人不仅衰弱无力,而且其他边境城市的民众也纷纷逃亡。科鲁姆以最后通牒的方式向拜占廷帝国政府提出和谈要求,当拜占廷帝国对是否接受和谈稍微有些犹豫时,他立即于812年11月初占领了重要的港口迈森不利亚。这里的大量黄金白银全都落入其手中,同时他还夺取了大量著名的希腊火原材料。皇帝的一些顾问,在大教长尼基弗鲁斯领导下同意皇帝的意见,主张接受保加利亚国王的和谈条件,但是包括斯图迪特修道院院长塞奥多利这位最重要人物在内的部分人却极力煽动狂热的战争情绪。最终塞奥多利的主张占了上风,813年6月,拜占廷帝国的大队人马在亚得里亚堡附近的维尔西尼基亚与科鲁姆的大群部队不期而遇。两支部队面面相视,一时不知如何行动,而后,色雷斯和马其顿军区将军于6月22日发动进攻。但是,来自小亚细亚的部队在阿纳多利亚军区将军亚美尼亚人利奥(Leo the Armenian)的率领下拒绝跟随欧洲军区行动,他们突然撤出战斗。两年前的倒霉命运再次降临到拜占廷帝国头上,此时,可怜的军事指挥,特别是加上拜占廷人内部的斗争,使科鲁姆再次获得了胜利。正统派皇帝米哈伊尔一世遭到的惨重失败动摇了其权威,为政策的变动和恢复毁坏圣像政策铺平了道路。813年7月11日,米哈伊尔一世被废黜,亚美尼亚人利奥登上王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