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作为拜占廷帝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征服的地区分划为几个军区[231]如同拜占廷领土的其他部分一样。曾是沙木埃尔帝国核心地区的土地此时组建了保加利亚军区,鉴于这个新军区的极端重要性,它先是由督军后是由总督统治管辖,其首府设在斯克普杰。[232]沿着多瑙河下游支流分布着帕里斯特隆或称帕拉顿纳翁军区,其首府在多瑙河城镇西利斯特利亚,该城后来上升为伯爵领地,之后又上升为公爵领地。塞尔米乌姆地区似乎也组建了另一个军区,为帝国北方边境军区。[233]包括北部扎达(即扎拉)城和南部杜不罗夫尼克(今拉古沙)在内的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组建了达尔马提亚军区。戴克来亚(连同特利比尼亚)和扎赫鲁尼亚、拉斯西亚和波斯尼亚等内陆地区交汇的广大区域,并未建立军区,相反如同克罗地亚一样继续保持其由当地君主统治的现状,因而构成了拜占廷帝国的附庸君主国,而不是帝国的省区领土。[234]斯卡达尔湖(斯科德拉湖)南部地区此时像以前一样属于第拉修姆公爵领地,该地成为拜占廷帝国在亚得里亚海沿岸最重要的战略据点,而塞萨洛尼基也同时一样成为公爵领地,是爱琴海沿岸最重要的军事要塞。收复整个巴尔干半岛也对帝国内政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征服小亚细亚贵族尼基弗鲁斯即发生在帝国的亚洲领土上,此事显然不是由此引发的事件,当然也不是因为瓦西里二世主要忙于帝国的欧洲领土而引起小亚细亚土地贵族的极大不满。但是,帝国一旦将其领土扩大到多瑙河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广大地区后,小亚细亚在最近几个世纪里在帝国内占据的极为重要的地位就成了历史故事。[235]

  图39 拜占廷帝国的军区分布图

  然而,瓦西里二世并没有对帝国在亚洲地区的事务视而不见,在其统治的最后几年,他活跃在拜占廷帝国另一端的高加索地区。加吉克一世(Gagik I,990~1020年在位)统治时期,目睹了巴格拉提德王朝的鼎盛阶段,他去世后,亚美尼亚陷入混乱。这使皇帝获得了干预其内政的机会。瓦斯普尔干和伊贝利亚部分地区被拜占廷帝国吞并,同时阿尼(Ani)的亚美尼亚还暂时由加吉克的儿子和继承人约翰·斯姆巴特(John Smbat)国王统治,直到他去世后,其王国便落入拜占廷皇帝之手。作为对这3个地区被最后光荣征服的标志,亚洲地区的新军区在帝国先前的边境地带以外从南向东呈大弧型展开,安条克、图鲁赫这些所谓的“幼发拉底河城市”(,后来称为“埃德萨”),美里特奈,接下来是原先的美索不达米亚军区领土,有塔隆军区,而后又是新征服的省区土地瓦斯普尔干、伊贝利亚和塞奥多堡。[236]同时,原先小亚细亚军区享有的特权都取消了,因为新军区由于地处前线地带而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它们或者是演变为如安条克和后来的美索不达米亚那样的“公爵领”,或者成为埃德萨和瓦斯普尔干-伊贝利亚省那样的“专属区”。[237]

  在他去世前,不知疲倦的皇帝又将其注意力转向了西方。自从奥托一世统治以后,拜占廷的地位似乎在这个日耳曼帝国的扩张下受到极大威胁,但是奥托二世在对阿拉伯人的战争中以不幸的结局结束,这对拜占廷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拜占廷帝国在南意大利的地位因此稳定下来。拜占廷公主塞奥发诺之子年轻的奥托三世(Otto III)胸怀复兴罗马帝国的理想,这意味着拜占廷人有机会在西方帝国扩大其影响范围。拜占廷帝国在意大利的地位还由于强化了统治管理体制而得到加强,即把所有意大利的拜占廷领地都集中在一个“专属区”管辖下。[238]能力超群的“专属区”首长瓦西里·伯雅尼斯(Basil Boioannes)多次战胜帝国的敌人。正当瓦西里打算进一步巩固这些胜利,开始着手准备对西西里岛的阿拉伯人发动战争之际,他却于1025年12月15日突然去世。他留下了一个从亚美尼亚山脉到亚得里亚海、从幼发拉底河到多瑙河的庞大帝国。吞并进这个大帝国的不仅是一个幅员辽阔的斯拉夫王国,而且在其精神主宰之下的还有更广阔的帝国。

  诚如13世纪的一个作家将伊拉克略和瓦西里二世称为拜占廷帝国最伟大的皇帝。[239]这些名字的确是拜占廷帝国全部历史上最伟大的名字,同时也象征着拜占廷帝国的英雄时代,其开端揭开了一个时代,其结尾也揭开了另一个时代。

  【注释】

  [1]Cf.the recent very detailed discussions by A.P.Kazdan,‘Iz istorii vizantijskoj chronografii X v.’(From the history of Byzantine chronography of the tenth century),VV 19(1961),76 ff.and 21(1962),35 ff.For the deliberately classical features of the work compare the interesting observations of R.J.H.Jenkins,‘The Classical Background of the Scriptores post Thephanem’,DOP 8(1954),11 ff.

  [2]In CB after Theoph.Cont.See R.A.Nasledova,Dve vizantijskie chroniki X veka,Moscow 1959,for a Russian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3]Cf.M.Sjuzjumov,‘Ob istocnikach Ljva Djakona i Skilicy’(On the sources of Leo the Deacon and Scylitzes),Viz.Obozrenie 2(1916),106 ff.,whose detailed discussions have made the relations between Leo Deacon and Scylitzes very much clearer.Further important notes on this problem are given by A.P.Kazdan,‘Iz istorii vizantijskoj chronografii’VV 20(1961)106 ff.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