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约翰二世的两个儿子阿莱克修斯和安德罗尼库斯先于1142年在很短时间里相继去世。根据约翰皇帝的遗嘱,其第四子也就是最小的儿子曼努埃尔继承皇位。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I,1143~1180年在位)是位杰出且多才多艺和极有天赋的统治者,一个天生的将领和勇敢的战士,从不在危险面前退缩,但他首先是个娴熟的外交家和大胆的、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是个真正的拜占廷人,笃信普世帝国权威理念的合理性,并带有典型的拜占廷人热衷于神学讨论的特点。同时,其全部生活方式又带有西方骑士的烙印。就此而言,他代表了拜占廷皇帝中的一种新类型。他清楚地显示出十字军运动对拜占廷世界产生了多么深刻的影响。他喜好西方的习俗并将它们引入拜占廷宫廷,他与西方公主的两次婚姻也使得其住所与起居的面貌焕然一新。及时行乐和享受愉悦的空气弥漫在科穆宁王朝乌拉车尼宫廷内,笼罩在黄金角湾大皇宫内拜占廷皇帝们周围的那种庄重尊贵的气氛逐渐让位于西方骑士更加随意的典雅礼貌。骑士比武大会也经常举行,皇帝本人亲自参加,这是拜占廷人从没见过的新场面。来自西方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还在国家政府中担任高官,从而引起了希腊人长期的不满。[85]

  曼努埃尔个人的喜好无疑对其政策产生影响,而其火暴的性格使他甘愿去冒那些其父会小心避免的危险。但是如果认为曼努埃尔强调西方的政策目标与其父亲倾向东方政策之间的根本对立也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时期,东、西方不可能截然分开,正如约翰时代已经清楚呈现出来的一样。曼努埃尔继续沿用其317父亲的政策,诚如后者沿袭阿莱克修斯一世的政策一样。拜占廷帝国与诺曼人之间的冲突是曼努埃尔统治面临的首要问题,这与约翰时期同样,只是政治环境有所变化而已。势力平衡中的新变化,即约翰从安条克入手解决的问题,现在曼努埃尔从意大利方向开始处理。曼努埃尔对西方的重视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命运本身决定的,其政策必将成为最早关注西方的政策。当时,欧洲各国君主政治联系更加紧密的时代已经开始,也正是在地中海,各种势力汇合到一起。拜占廷帝国作为地中海的强国不可能置身事外,它不得不扮演积极的角色,因为其作为大国的地位就是以地中海为基础的,它主张的权力是与帝国权威的理念联系着的,而这恰好是因为其全部传统都指向了这个地区。曼努埃尔急于建立大一统帝国的思想是拜占廷帝国一直热盼的愿望,约翰也拥有同样的希望。曼努埃尔的全部计划早就由四平八稳、小心谨慎的约翰勾画出来,这两个皇帝的目的是相同的,但是曼努埃尔的致命错误在于他没有耐心将这种愿望转变为行动,也没有充分估计到其资源的不足。

  曼努埃尔设法加强与德意志人的盟友关系,当年这曾是约翰政策的基石,他按照其父亲为他安排的婚约与康拉德三世的小姨子苏尔兹巴赫的贝尔莎(Bertha of Sulzbach)结婚。这一结亲的原因主要是两国君主想联合反对诺曼国王,而这个理由由于第二次十字军战争的爆发而遭到破坏。这次十字军战争在克莱瓦刻的伯纳德(Bernard of Clairvaux)的狂热鼓动下,不仅有法国国王而且有德意志君主参加。这必定唤起西方骑士的记忆,认为曼努埃尔会像其父亲在第一次十字军战争中那样做。一次胜利的十字军战争必定会帮助东方的拉丁人小国,特别是拜占廷帝国的夙敌安条克公国。康拉德首先向圣地进军,就意味着曼努埃尔在西方受到冷落,而其打击诺曼王国的行动自然也由于他与十字军的争吵而受到牵制。十字军骑士在经过帝国途中通常由拜占廷军队护送,这也极大恶化了德意志人和拜占廷人之间的关系。显然,曼努埃尔与其连襟之间并不存在私人恩怨。[86]更加紧张的关系实际上出现在拜占廷帝国和法王路易七世(Louis VII)之间,他可是罗吉尔二世的好友。在后者的圈子里,早就在讨论夺取君士坦丁堡的可能性了。曼努埃尔像前代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一样,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将十字军骑士送过海峡,让其前往小亚细亚,他也像阿莱克修斯一世一样,要求十字军骑士向他宣誓效忠,并将他们夺取的原属拜占廷人的领土归还帝国。[87]是法国人的到来而不是曼努埃尔的一再催促使康拉德三世决定提前渡海到小亚细亚去。然而,其军队就在这里遭到厄运,在其发动的第一场与伊科尼乌姆的苏丹的战事中,就遭到了全军覆灭的失败。路易七世则经过漫长无益的谈判后,才迟迟渡海到小亚细亚去,他在那里与德意志人残余部队汇合。但他们放弃了进攻伊科尼乌姆的苏丹的作战计划,转而向阿塔利亚挺进。在经过艰苦的农村地区的进军中,一路上充满了对当地民众的暴力行为、法国和德意志骑士之间的争吵、拉丁人和希腊人之间的冲突,所有这些都使十字军的力量消耗殆尽。康拉德三世在路途中身染重病,不得不在以弗所脱离十字军部队。而路易七世则在阿塔利亚率军乘船前往叙利亚,扔下其重病在身的同行听天由命去了。[88]

  图46 教堂后殿的圣母子镶嵌画,完成于9世纪后半期,现存尼西亚多米森教堂 如果说除了突厥人外,还有什么人从这次不光彩的十字军战争中获得些什么东西的话,那就是诺曼国王罗吉尔二世。当曼努埃尔被滞留在东方忙于运送十字军时,罗吉尔二世于1147年秋季对拜占廷帝国发动了直接进攻,他夺取科孚岛,占领科林斯和提比斯,当时,这里是希腊最富有的城市和几个重要的拜占廷丝绸工业中心。他抢劫了这两个城市,并将精通拜占廷丝绸纺织技术的工匠尽行劫掠到巴勒莫,这里新建立的诺曼人丝绸工场急需雇佣他们。[89]这次十字军战争的失败的确增加了拜占廷帝国和德意志人之间新的相互了解。当康拉德三世从小亚细亚返回时,他在君士坦丁堡受到非常热情的款待和礼遇,他保证领导一次对罗吉尔二世的扫荡。威尼斯人也加入了反诺曼人同盟,帮助拜占廷帝国于1149年夺回科孚岛。尽管如此,这次不幸的十字军战争的后期影响还是有利于诺曼国王,延续了拜占廷皇帝和其德意志盟友之间的不和。而拜占廷人和德意志人在意大利联合作战的计划也被罗吉尔二世针锋相对的外交活动成功化解了。他与沃尔夫公爵(Duke Welf)订立同盟,支持后者反对霍亨斯陶芬王朝,这就迫使康拉德三世匆匆返回德意志,并在那里忙碌了很长时间,以处理内部争端。罗吉尔二世还挑动匈牙利人和塞尔维亚人反对拜占廷皇帝。1149年,曼努埃尔不得不镇压拉斯西亚君主的反叛,之后,接着爆发了与匈牙利人的战争,这开启了拜占廷帝国和马扎尔人之间长期的一连串的敌对行动。而且,一直仇视拜占廷皇帝的法王路易七世也自然成为罗吉尔二世的盟友,他在克莱瓦刻的伯纳德的游说下开始策划新的十字军战争,教皇尤吉尼乌斯三世(Eugenius III)也积极支持新的十字军,他设法争取德意志国王解除与异端的拜占廷帝国的盟约。这样,一个对拜占廷帝国有深仇大恨的敌人罗吉尔二世领导下的反拜占廷帝国阵线就逐步形成了。这次十字军将像其最终表现的那样,是法国人和诺曼人对拜占廷帝国的进攻,但是这次十字军由于法国骑士的反对而最终流产,而康拉德三世还继续保持其原来的盟友关系。欧洲国家因此分裂为两大阵营:拜占廷帝国、德国和威尼斯为一方,与他们对立的另一方包括诺曼人、圭尔夫党人、法国、匈牙利和塞尔维亚,后者得到了教皇的支持。这样,影响深远的欧洲各国联盟制度开始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一再重新组合,并吸收新的势力加入其中。拜占廷帝国与匈牙利之间的敌对情绪在遥远的俄罗斯也能表现出来:两大势力都插手俄罗斯王公之间的内讧,当匈牙利人与基辅大公伊兹加斯拉夫(Izjaslav)结盟时,拜占廷帝国就支持苏兹达尔大公朱里杰·多尔格鲁基奇(Jurij Dolgorukij)和加里西亚的弗拉斯迪米尔克(Vladimirko)。[90]在另外一个方向,曼努埃尔将触角伸向英格兰,在该世纪70年代与亨利二世(Henry II)有过极为频繁的通信往来。[91]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