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幸运的是,对诺曼人的恐惧进而导致安德罗尼库斯垮台的情绪,实际上是被夸大了。诺曼人的军队贪得无厌,纪律涣散,讲求等级,病疫流行,士气低落。指挥娴熟的拜占廷将领阿莱克修斯·布拉那斯因而得以在莫塞诺堡重创敌军,而后于1185年11月7日在迪米特里亚卡再创诺曼人,迫使他们撤退,先逃出塞萨洛尼基,后从第拉修姆和科孚岛溜走。只有凯发罗尼亚岛和扎金索斯岛还被诺曼人控制着,最终拜占廷帝国丧失了这两个岛屿。安德罗尼库斯时期痛恨帝国的其他敌国,如匈牙利国王贝拉三世都被说服与依沙克二世·科穆宁缔结了协议,而他则与贝拉三世10岁的女儿结婚。

  抵抗诺曼人和匈牙利人两面入侵的军事保障,无论如何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1185年底,保加利亚爆发了起义。[151]彼得(塞奥多利)和亚森兄弟的出现表明,帝国在保加利亚领土上的权力纽带已经像帝国在其他地区一样,逐渐松弛。分离的征兆在帝国其他地区一样明显显现出来,它就包涵在地方贵族对土地的要求中。彼得(塞奥多利)和亚森兄弟开始提出授予他们普罗尼亚土地的要求。[152]拜占廷帝国政府对他们多少有些不恭敬的要求不屑一顾,弃之一旁。这种傲慢的态度促使事态急转直下。在要求遭到拒绝后,他们遂在被赋税压榨而激怒的民众中发动了起义,最终导致保加利亚从拜占廷帝国的控制下摆脱出来,并建立了第二保加利亚帝国。

  拜占廷帝国统治的两个世纪期间,保加利亚和马其顿地区的斯拉夫因素已经削弱,这些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希腊化趋势,外族因素以削弱斯拉夫因素为代价不断增强。[153]许多犹太人和亚美尼亚人聚集在塞萨洛尼基周围,而库曼人则定居在多瑙河中游盆地,今天罗马尼亚人的祖先瓦拉吉亚人则生活在多瑙河中下游、马其顿和塞萨利地区,这就是著名的大瓦拉吉亚地区。在彼得和亚森兄弟领导的起义中,库曼人和瓦拉吉亚人成为起义的主力军。[154]

  困难的局势由于帝国内乱的发展而复杂化。诺曼人征服者阿莱克修斯·布拉那斯受命前去处理起义问题,但是他却提出当皇帝的要求,并转而反对依沙克二世。然而,他在君士坦丁堡城下的战斗中阵亡。1186年夏季,皇帝亲自率领军队进军保加利亚。没有人可以指责依沙克二世缺乏指挥镇压保加利亚起义的军事行动的活力。他确实不是一个政治家,但是他并非像人们通常指责的那样胆小如鼠。其统治肯定是不幸的,但是诺曼和保加利亚的战争至少还是证明,帝国的军事地位在其统治期间并不像安德罗尼库斯专制统治时期那样衰落。[155]

  起义遭到镇压,彼得和亚森逃往多瑙河北岸地区。不久,他们带着补充了库曼人的强大军队重新杀来,战火重新燃起。[156]1186年10月,依沙克意外遭遇敌军,这次他遭到更顽强的抵抗,他克服了千难万苦才设法让保加利亚人和库曼人与之决战。1187年春季,他发动新的攻势,设法经由萨尔迪卡从侧翼包围隐藏在山区的起义军。战争未能取得决定性结果,拜占廷帝国也没有从事长期战争的能力。各种困难同时涌现出来。塞尔维亚人大王斯蒂芬·奈曼加支持保加利亚起义,并趁拜占廷-保加利亚战争之机,扩展其势力,排挤拜占廷帝国。不久,小亚细亚地区又爆发起义。依沙克二世因此结束了保加利亚战争,与起义者彼得和亚森两兄弟达成互谅,他们则将自己的小弟弟卡罗赞(Kalojan)送交帝国,作为人质。

  该和约标志着帝国出现了新形势,拜占廷帝国失去了对巴尔干山脉和多瑙河之间地区的控制,一个独立的保加利亚帝国就在这里再度兴起。特尔诺沃大主教区同时建立起来,亚森被加冕为沙皇,他接受了特尔诺沃圣迪米特里教堂的保加利亚大主教的加冕。[157]据说,诺曼人占领塞萨洛尼基后,圣迪米特里就离开了这个城市,到特尔诺沃这个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的首都去了。拜占廷帝国主宰巴尔干半岛的时代从此结束了。保加利亚人如同塞尔维亚一样,最终摆脱了此时内乱缠身的拜占廷帝国的控制。当拜占廷帝国错误地卷入新的十字军战争时,新局势内在的危险却变得越来越清晰。

  耶稣圣墓再度落入异教徒手中。萨拉丁已经将其势力从埃及扩大到叙利亚,他于1187年进军巴勒斯坦。同年7月4日,他在哈丁沉重地打击了拉丁人,俘获卢塞格南的盖伊(Guy of Lusignan),10月2日进入耶路撒冷。弗雷德里克一世·巴巴罗萨、腓力普二世·奥古斯都(Philip II Augustus)和“狮心”理查德(Richard Lionheart)等西方最重要的君主都参加了十字军战争。弗雷德里克一世选择经过匈牙利的陆路进军,于1189年夏季到达巴尔干半岛。他曾试图与拜占廷人达成谅解,早在1188年秋季就与后者在纽伦堡就十字军途经帝国的路线达成了协议。[158]但是,一纸协议并不能消除拜占廷人的疑虑,因为事实上,巴巴罗萨已经与拜占廷帝国的敌人,如塞尔维亚人和伊科尼乌姆的苏丹进行了谈判,通往圣地的道路要经过他们的领土。拜占廷人对巴巴罗萨的到来非常反感,但受到南斯拉夫人的热烈欢迎,拜占廷帝国与德国皇帝之间不可避免的紧张关系,似乎可以转化为对各斯拉夫王国有利的某些东西。因为,几十年来,塞尔维亚人与匈牙利人的结盟是其政策的核心,但是此34时,由于匈牙利与实力再也不令人担忧的拜占廷帝国建立了友好关系,所以他们的外交政策就必须做出调整。斯蒂芬·奈曼加转而支持强大的德国皇帝,保加利亚也效仿他。巴巴罗萨在尼斯受到奈曼加的盛大欢迎,于是与这位塞尔维亚人的大王谈判,同时与保加利亚的使节谈判。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人都向他宣誓效忠,缔结了反对拜占廷帝国的同盟。[159]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