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划分帝国的思想不久就出现了,尽管最初它只是一种西方外族观念的变种。这就是皇帝安德罗尼库斯二世的妻子、蒙特非拉特的伊琳尼(Irene of Montferrat,或称Yoland)提出的,她为自己的儿子们争取利益,要求帝国的领土应在所有的皇太子中划分。在当时,这个计划就遭到坚决拒绝,此事的意义虽然不小,但更重要的是这个计划被正式提出。安德罗尼库斯二世拒绝了其妻子的要求,接着就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皇后离开首都来到了塞萨洛尼基,在此,她与其女婿塞尔维亚国王米卢亭联系,设法确保她的一个儿子能继承塞尔维亚王位。但是,她的计划未能实现,因为塞尔维亚原始简陋的生活无法养育娇生惯养的小皇太子。[49]在这次冲突中,罗马-拜占廷的国家观念和西方的国家观念之间的碰撞提前发生了。所有这一切在拜占廷帝国都得到了充分理解。尼基弗鲁斯·格里高拉斯写到:“这个计划要做的事情真是难以置信。这正是她的想法,皇帝的儿子不是按照古代罗马的习惯作为君主统治帝国,而是按照拉丁人的方式统治一些罗马的城市和地区。这样,她的每个儿子都可以统治一个特别的部分,而这原本为皇帝一个人所拥有,这些单独部分也将服从于私有财产法,好像它们是从其父母那里世袭继承来的,因此,也能够遗留给他们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了。”尼基弗鲁斯·格里高拉斯解释说:这个皇后的出身“是拉丁人家庭,她从拉丁人那里学来了这种新习惯,还想把它介绍给罗马人”。

  拜占廷帝国仍然坚守帝国的统一,但是国家结构持续瓦解,中央和地方省区之间的关系很快就变得更加松散。结果,此后各地方省区只通过总督个人与中央政府保持联系。由于这个原因,皇帝的亲戚或其私人小圈子里关系密切的大臣就被正式任命担任这类官职。由于对他们缺乏信任,他们很快又被取代了。如果这最后一点微弱的联系还维系着的话,那么它仅仅是存在而已,因为各地方省区都逐渐处于地方大地主控制下了。[50]拜占廷国家引以为骄傲和支柱的统治管理体制就这样丧失了其强大的中央集权化,丧失了其等级森严的结构。

  帕列奥列格王朝牢固控制帝国皇帝宝座标志着拜占廷大贵族的胜利。封建化进程死灰复燃,并在14世纪以后获得极大发展,达到其顶峰。世俗和教会大地主持续扩大其地产,为他们自己争取更广泛的特权。[51]他们通常被授予合法的土地财政税收免征权,因而也享有对其地产的司法管辖权,同时享有其他各种免税权。他们在普遍的困苦中私自享有惬意的生活,因此越来越脱离国家的控制。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小土地占有者的地位持续下降,同样,小土地贵族的处境也每况愈下,不断丧失土地和劳动力。享有特权的大地产庄园中舒适的生活也吸引着处境艰难的小土地占有者,而佃农则依附于小贵族土地产业,他们受到税收和强制劳役的压迫。最后,只有那些拥有资金储备的大地主才有能力在敌人入侵造成的严重衰退环境中存活下来。

  这种经济状况必然在政治上削弱国家,同时对国家的财政和军事资源造成严重影响。大地主越来越逃避其税收义务,另外还不断兼并纳税农民经营者和小贵族的土地,以至于国家的税收迅速减少。同样的,由于负责税收征缴管理的官吏日益严重的腐败,国家收入进一步减少。大私人地产即被当作“普罗尼亚”封授给个人的土地也同样被授予各种新特权。最初,普罗尼亚土地是有条件租赁的土地,是不能世袭遗传后人的,但是如今,普罗尼亚地主越来越普遍地被允许将封授的土地及其收益转移给其后代。米哈伊尔八世登基时曾允许其支持者将他们的普罗尼亚土地变为世袭土地。帕奇美雷斯在其用词华丽的文章中,将其只能终生享有的普罗尼亚土地说成永远占有。[52]随着时间的流逝,帝国政府越来越倾向于同意普罗尼亚地主的请求,准备给“属于普罗尼亚名义”()的土地赋予“属于父母名下的”()世袭遗产。但是如同先前一样,普罗尼亚土地仍然是指某些特殊种类的土地,甚至某块普罗尼亚土地本身是不能转手的,这种土地同时带有提供劳役的义务,这些义务也将随土地一起遗传给后人。[53]虽然这种可世袭的普罗尼亚土地还继续是一种承担某些义务的不可转手的地产,但是这类土地世袭转手的情况日益增多本身就意味着最初的制度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表明中央集权越来越衰弱,以及中央政府对大封建贵族的要求不断让步。

  帕列奥列格王朝时代普罗尼亚制度之不适用清楚地表现在拜占廷军队几乎都是由雇佣军构成这一事实中。早在科穆宁王朝时期,军队的大部分就已经由外国雇佣兵组成,此时则完全由他们构成了。这使国家压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正是为了维持米哈伊尔八世外交政策所必需的庞大的外国雇佣兵部队以及无数次军事行动,帝国陷入财政破产。米哈伊尔八世统治时期,拜占廷军队数量肯定在数万人左右,因为在1263年仅维持伯罗奔尼撒半岛治安就需要6000骑兵,[54]而在1279年对保加利亚作战中就有上万将士参战。[55]这些数字与中期拜占廷军队比较,或者甚至与科穆宁王朝时期比较都显得数量较少,但是考虑到晚期拜占廷国家的贫穷,这样一支以雇佣兵为主体的军队就意味着无法承受的负担。[56]帝国必须进行大幅度的裁军,安德罗尼库斯二世被迫采取了这样的措施。但是,最初其措施太过猛烈。他认为,通过依靠热那亚盟友的海上武装力量,他就可以完全放弃自己的舰队,不用再维持花销特别昂贵的海军了。[57]因此,他认为这样就可以把海军需要的经济负担转嫁给热那亚人。陆军也是如此被大幅度削减,拜占廷武装力量已经下降到相当低下的水平,以至于在当时人看来,它们完全成为“笑柄”,事实上“根本不存在”。[58]这样的说法无疑是过于夸大其辞,但是也反映出拜占廷军事力量进行必要但过于猛烈的裁减在民众中造成的印象。米哈伊尔八世那支实力强大的军队和其继承人那点极其弱小的军事资源之间形成了强烈反差,的确,自13世纪末以后,在拜占廷帝国几乎看不到由数千战士组成的军队了。这足以充分说明为何拜占廷帝国将其作为大国的地位拱手让出,而不能抵抗实力远远占据上风的奥斯曼人的进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