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国外皇帝很惨很凄凉,国内百姓很爽很幸福。因为除了打了很多仗,这么多年柴荣还解决了更多国内民生问题。

  先是扩建首都,将开封变成一个周长二十二公里,面积二十五平方公里的新城,比旧开封面积大了数倍。老开封市区的街道弯弯曲曲,车子走在里面,你远远看去会以为司机是醉酒驾驶,如果放在今天,肯定会有交警冲上去拿个东西让你吹一下。柴荣现在下令将街道全面修成直道,宽度分成五十步、三十步、二十步三种,一步约为现在0.22米——那么最宽的开封街道大约11米,比如今三车道略宽。同时,城市改造过程中,柴荣下令将城区内存在的大量坟墓,一律迁到城外安置。在古代人的意识中,迁坟是非常不吉利的,因此有不明真相的群众对此怨言不止,甚至咒骂柴荣。柴荣感慨:“朕知道修建外城,死人、活人均受到影响,但你们谁又理解朕的苦衷?有些人骂朕,朕自当之,他日终为人利。”遭受骂名仍为民图福利,千载之下读来此段,仍感觉其心如朗朗乾坤。在柴荣的努力下,新建后的开封城高楼林立,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壮丽无比,无愧于当时“大都市”的名号。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开封扩建之后,下一次大修已经是60年后的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了。在古代建筑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大型城市的建筑使用了60年而没有进行大修,足以说明开封新城的建筑质量。

  如果上面这几件事看起来还比较温和,那么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就比较震撼了。

  显德二年(955)五月,战乱中的大国后周朝首都开封传出一条消息:废除全国大部分佛教寺院,将其内大量的铜器、佛像、钟鼎限期熔毁,僧尼强迫还乡种田!消息一出,举世震惊——大家以为柴荣疯了。

  柴荣当然没疯,消息发出前不久,他还在指挥军队攻打后蜀呢。但是打着打着,柴荣发现国库没钱了。没钱了就造呗,反正你掌管国库,想造多少就造多少——很巧,柴荣也是这么想的。

  柴荣没学过经济学,不必研究发行货币之前需要多少的黄金储备以及诸如此类的让人头疼问题——农民经济学家慕容彦超倒是对此问题有所研究,在兖州的时候还成功地发动过一场通货膨胀,可惜慕容彦超已经死掉好几年了。于是柴荣下令铸钱,接着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铸钱需要铜,可是国家没有铜。

  铜呢?

  徒步帮柴荣找到了答案。

  唐朝末年开始,社会动荡,百姓发现混口饭吃变得越来越难。于是志向大者入身行伍,相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决心打造出一个太平年代。志向小者在家好好学习,以图“学而优则仕”,等前者打造出太平年代之后帮忙建设太平年代。然而还有更多的人,读不了书,打不了仗,于是出家当和尚,在前面两种人的太平年代到来之前独自提前体验太平年代——因为当和尚和吹牛一样是不用上税的。于是很快,随着从业人员的增加,佛教迅速发展,寺院也成了逃避赋税的天堂。

  显德末年,全国人口约483万(《宋史•地理志》,按每户5口人计算),另一个数据是说此时人口约1154万(《旧五代史•食货志》,亦按每户5口人计算),如果按照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为10%计算,显德初年的人口应该约为此数字的六成。

  然而此时全国和尚、尼姑的人口却是很精确的,将近75万人,全国大小寺庙共33030所(数据根据《资治通鉴》第292卷换算)。一方面是乱世之下人口锐减,另一方面是不干活、不缴税的佛门弟子越来越多,甚至作奸犯科的都加入到和尚的行列,这一切大大影响了国家的形象和税收收入。

  最重要的,因为敬佛太深,民间百姓纷纷销毁铜钱,以铸造器皿及铸佛像,床头、灶尾,摆的都是。

  所以国家没铜了。

  于是柴荣发怒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