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很巧,赵匡胤也是这么回答的。他还加了一句,没文化,跟在陛下身边,经常会担心让您觉得丢脸啊。

  网罗了很多人才并已深受众人爱戴的赵匡胤,在随后一场战役里就得到了回报,从中也可以看到赵匡胤作为统帅的个人魅力:攻打寿州之时,周唐两军隔河战斗,久攻不下,赵匡胤打算率军乘小木筏强渡攻城。此时对岸突然利箭齐发,密集如雨,那时候的赵匡胤既没有盾牌也没有黄蓉的软猬甲,眼看就要被射穿,一个小兵马上冲上来伏在他身上,为他挡住一箭。这个叫张琼的小兵,只是腿上中了一下,就立即昏了过去。

  在很多故事里面,重量级的人物都是最后才出场的,出场之时,要么陪衬的人物都已经死光,要么铺垫的人物已经走投无路。现在,北宋的重量级人物赵普也在前述诸多人物之后,隆重出场了。他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陪衬的人物远远没有死光,但是有些人的确已经走投无路。

  赵普,男,以“半部论语治天下”闻名于世的足智多谋的宋朝宰相,活跃宋初政坛30余年,于宰相一职三起三落,参与制订了北宋初年多个重大决策,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赵普出场的时候,快走投无路的是赵匡胤。

  此时他正以“90后”喜欢的装束风格,奉柴荣之命率数千人马攻打皇甫晖和姚凤领着三万人把守的清流关。服饰明亮,心情黯淡的赵匡胤被困在清流关的天堑之前,很多人觉得,只要这几千人不是奥特曼,被打得灰头灰脸退回来几乎是没有悬念的事,徒步也是这么想的。

  就在此时,有人来报,附近村中有一幽州(今北京)人,姓赵名普,此人精明能干,足智多谋,必有破敌之策,将军何不拜访一下。于是赵匡胤率小兵两名,军士甲、军士乙,进村见过赵先生。

  徒步以为,挨得夹•斯诺不光精通英文,而且善写文言,真博学之士也。因为接下来的故事,在《将星,照耀大周》里是这么记载的:

  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太祖曰:“有劳仙童转报:赵匡胤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在草堂上昼寝未醒。”太祖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吩咐甲乙二人,只在门首等着。太祖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太祖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

  军士甲、乙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太祖犹然侍立。军士甲大怒,谓乙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殿前都指挥使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军士乙再三劝住。太祖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太祖曰:“且勿惊动。”

  又立了一个时辰,赵普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赵普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殿前都指挥使在此,立候多时。”赵普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做了如此之多的铺垫之后,赵匡胤终于见到了被人隆重推荐的赵普,随后两人在屋内交谈良久,终于定下一条大计。双方都认为,此计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只要依计而行,皇甫晖必将大败,而且滁州城也将唾手可得。

  在我的理解里,密谋许久的将军和教书匠,一定是研究出了一个集合三十六计最精华的部分于一体的计策,譬如声东击西,在滁州城安置几个内线放出城破的谣言,引诱皇甫晖出兵救援,然后在清流关一举将其击败;或是妙施反间计,结合美人计,引诱皇甫晖与姚凤不和,然后趁两位大将持刀剑互斫之时突然发兵,一举将其击败;或是准备一匹巨大的空心木马,装上周军,再想个办法越过清流关送至唐军阵前,半夜里杀声四起,皇甫晖逃命不及跳进深涧丧命,那么这个故事就可以叫做“清流关木马”……

  很遗憾,这些高明的计策两人都没有研究出来,赵普向赵匡胤陈述的妙计是这样的:“将军,附近有一条素来无人行走的小路,从清流山背后直通滁州城,只要我们从这里偷偷地进去,打枪地不要,就可以干掉皇甫晖军。”

  当然,故事的最终结果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赵匡胤大破皇甫晖三万人马,太祖亲自手刃皇甫晖、姚凤二将,大获全胜。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