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奥斯曼帝国的清真寺,特别是较为著名的清真寺,大多出现于16世纪之后,只是由基督教堂改建而来的爱亚索菲亚清真寺例外。这些位于首都伊斯坦布尔的清真寺均采用大圆顶覆盖至地面的形式,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令游人乐而忘返。

  阿尤布清真寺(Eyüp Mosque)是1458年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殉道者艾卜·阿尤布·安萨里的坟墓附近修建的一座清真寺,是奥斯曼人征服伊斯坦布尔后最早建造的清真寺。艾卜·阿尤布·安萨里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好友,在678年阿拉伯人第一次进攻君士坦丁堡时牺牲。阿尤布清真寺建成之后,奥斯曼帝国苏丹均在此地举行登基仪式,佩以象征权力和威严的奥斯曼之剑,以此表明誓将针对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战事进行到底。

  阿尤布清真寺

  “爱亚索菲亚”(Ayasofya)原为希腊语,意为“神圣的智慧”,伊斯坦布尔爱亚索菲亚清真寺(Ayasofya Mosque)的前身是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本是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527—565年在位)下令修造的希腊正教大教堂,也是皇帝举行加冕仪式的地方。原建筑为淡黄色的石砌立方体,覆盖以直径33米的大圆顶,由4根高24.3米的柱子支撑,顶上有40扇窗子,殿内面积7 570平方米,内壁用大理石、云斑石、花岗石和宝石及黄金镶嵌而成,并饰以壁画,四周圆柱林立,外观富丽堂皇。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后,下令将该教堂改为清真寺,撤掉十字架,将殿内原有的生物壁画及圣像彩绘涂抹遮盖,在东南面半圆形后殿中间修建朝向麦加的凹壁即米哈拉布,凹壁右边增设宣教讲坛即敏白尔,讲坛对面设置有专供苏丹祈祷的配间即麦格苏赖,从穆罕默德二世到塞里姆二世共建造4座宣礼尖塔,穆拉德四世统治时期在内壁和圆柱的圆形盾牌上用绿底金字书写阿拉伯文安拉的尊名、先知穆罕默德及四大正统哈里发的名字,塞里姆二世还在大拱顶上用青铜建造了一个直径约30米的新月。1935年,土耳其共和国总统穆斯塔法·凯末尔下令将爱亚索菲亚清真寺改成军事博物馆,但名称不变。

  爱亚索菲亚清真寺内景

  穆罕默德二世清真寺是1463—1469年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希腊建筑师克里斯托都洛斯建造的清真寺,位于伊斯坦布尔城中心。清真寺顶覆盖着大圆顶,由4个圆柱支撑;寺中开着6排大窗,光照充足;正门右面的一块大理石板上用金字刻着先知穆罕默德的预言:“他们定会征服君士坦丁堡!祝完成这项事业的君王和军队幸福!”寺外矗立两座宣礼塔。清真寺对面的小山上分布着宗教学校、澡堂、餐厅、驿站、贫民收容所和医院等附属建筑物。

  巴叶济德清真寺修建于1497—1503年,风格特异。由圆柱支起的八角形井房位于前庭中心,前庭周围环绕着苍翠高大的柏树和悬铃木,用以遮阴。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尖形拱门矗立在碧玉和美斑石柱上,4个波斯式大门向外敞开,宣礼塔并没有耸立在寺的角落而是分散在独立的侧翼。

  苏莱曼清真寺(Süleymaniye Mosque)是1550—1557年苏丹苏莱曼一世下令建筑师锡南(Mimar Sinan,约1489—1588年)建造的清真寺。为了建造这座清真寺,苏莱曼一世在旧皇宫以北划出大块地区,并且将一些古老的基督教堂和旧的建筑材料拨归锡南使用。该寺堪称奥斯曼帝国建筑史上“最富丽堂皇的纪念碑”。礼拜殿由前厅、正厅、侧厅组成,用3个大拱顶连为一体,凹壁用波斯式彩釉瓷砖装饰,墙上的9个大窗由当时最著名的玻璃画家塞尔豪什·易卜拉欣涂以极其华丽鲜明的颜色。殿上正中覆盖着直径31米的大圆顶,由4根方柱支撑。在大圆顶的四周环绕着的是建在大殿四角的众多半圆形小屋顶。大殿四周由连拱廊环绕。藻井顶部为车轮圆周形,中轴黑底金字,书写着《古兰经》

  第35章“创造者”的节录。寺内有4座宣礼尖塔,其上共有10个阳台,以纪念奥斯曼帝国第十代苏丹苏莱曼一世。寺院西侧附设宗教学校和医院,南边则是穆斯林名人的墓地。

  苏莱曼清真寺

  19世纪末的苏莱曼清真寺

  塞里姆二世清真寺在1569—1575年由锡南建造,拥有帝国建筑史上最大的清真寺圆顶,直径达102英尺,由8个台墩支撑。凹壁米哈拉布的侧面是用陶瓷材料制作的护墙,讲坛敏白尔位于清真寺正中,用马尔马拉大理石精雕细刻,讲坛下有喷泉。

  “在最早期,这些工匠大多是非穆斯林,主要自征服地的当地百姓中抽调而来。后来,随着伊斯兰化的历程,信仰伊斯兰教的工匠和建筑师越来越多,可是在整个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对这些人的了解并不多……建筑师则是个特殊族群。在奥斯曼王朝时代,大多数的建筑师是军官,他们除了拥有工艺技术之外,也是组织人员和行政人员,在大工程中发号施令,手下有大批工作人员,为政府、宗教、城市提供一些基本的需要:为政府建造宫殿和碉堡,为宗教建造清真寺、修院和学校,为城市建造桥梁、澡堂、市场、客栈和各式各样的住房等。重要的建筑师不只是盛名在外,他们也受到历史学者甚至于传记学者充满敬意的关注。”[9]

  锡南是奥斯曼帝国最为著名的建筑师。他出生在安纳托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建筑师。1512年,他应征入伍,参加贝尔格莱德、罗得岛和摩哈赤等地的战役,担任过军队工兵营造官,在设计建造桥梁、堡垒等工事时已初显建筑才能。后在巴格达寄居,考察研究当地清真寺和陵墓等伊斯兰建筑。据传此时他改奉伊斯兰教并成为虔诚的穆斯林。1538年他被奥斯曼宫廷聘用,不久被苏莱曼一世任命为宫廷建筑总监,长期在宫廷主持全国的建筑工程。他一生设计建造了75座大清真寺、49座小清真寺、49所学校、7所《古兰经》研究院、17个公共施食站、3所医院、7座高架桥、7座桥梁、27所宫殿、18个行商客栈、5个金库、31个澡堂和18个殡仪馆。代表作品是3座瑰丽壮观的清真寺——塞扎德清真寺(Şehzade Mosque)、苏莱曼清真寺和塞里姆清真寺。他将罗马建筑、波斯建筑和阿拉伯伊斯兰建筑的风格融为一体,形成土耳其建筑的基本格调。他建造的大清真寺多覆盖以宏伟的圆顶,四周耸立着尖塔,构架高大雄伟,布局合理,选料精细,精工细作,装饰雕刻华丽,多呈几何图案,外观色调和谐,庄严肃穆。他较小的作品中以陵墓和纪念碑最受人推崇。锡南著有《锡南自传》一书,1865年在伊斯坦布尔出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