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伊琳尼在这次较量中败北,不得不离开皇宫。但是其同党并没有偃旗息鼓,他们最终说服君士坦丁六世允许她重回皇宫,过去使用的皇帝名称即君士坦丁和伊琳尼的排列顺序于792年1月开始重新恢复。但是,年轻而软弱的皇帝引起其支持者的极大失望,特别是对君士坦丁六世在792年保加利亚战争中的懦弱行为深感不满(参见第151页)。支持恺撒尼基弗鲁斯的反对派运动悄然兴起,他们把他称为君士坦丁五世在世后人中最年长的人。君士坦丁六世迅速采取行动,他挖掉其叔叔的眼睛,又割去其父另外4个兄弟的舌头。同时,他将曾经按照他的意思攻击伊琳尼的亚美尼亚军区将军阿莱克修斯(Alexius)处以瞽目刑罚,致使该军区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君士坦丁六世被迫于793年春季对其以前的支持者发动讨伐。叛乱被极其残酷地镇压下去,但是皇帝一度得到的同情却转变为激烈的敌视。不久以后,他又因与美丽的妻子玛利亚(Maria)离婚而引起教会正统派的极大反感,他曾在其母亲的强制下被迫与玛利亚结婚,现在他要娶一个叫塞奥多特(Theodote)的宫女。后者被加冕为皇后,结婚典礼异常隆重,这个事件只能被看作是用来挑衅公众舆论。君士坦丁六世的行为违背了所有教会法规,在正统派里引起巨大的反对。有通奸行为的皇帝遭到激进修道士派的严厉批评,他们属于著名的撒库迪乌姆修道院院长柏拉图(Plato)及其侄子塞奥多利(Theodore)为领袖的狂热派,后者甚至比其叔叔更有名。狂怒的皇帝把这些顽固的修道士全都流放,但是这并不意味事情的结束。所谓的“通奸争论”(来源于通奸这个词)困扰了拜占廷人很长时间,引起复杂的斗争。他导致了激进派和大教长塔拉西乌斯之间的冲突日益激化,因为激进派对大教长袒护皇帝通奸行为的投机态度极不满意。这样,在正统派恢复势力以后,拜占廷修道士中极为清楚地长期存在的不满情绪得到发泄,他们本身对教会和国家领导人持强烈的反对态度。采取的最后解决方式也不能使他们平静下来,即使伊琳尼的统治也没有给他们带来丝毫的满足。

  由于其鲁莽行事,背信弃义、残酷无情的君士坦丁六世既失去了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派的支持,也失去了笃信毁坏圣像的反对派的支持,现在废黜他将不会有任何人站出来为之辩护。797年8月15日,根据其生母的命令,他在27年前出生的紫色寝宫中被挖去双眼。伊琳尼最终达到了目的,她成为拜占廷帝国惟一的统治者。

  她是控制帝国的第一个女性,是拥有实际皇权的独立统治者,而非监护未成年皇帝或不称职的皇帝的摄政王。按照罗马传统,皇帝职位一度不可分割地与最高军事指挥权联系在一起,而妇女拥有这一职权显然是成问题的。值得注意的是,伊琳尼在谈到自己的合法地位时,从来不用女皇这个词,而只用皇帝这个词。[93]

  伊琳尼的统治管理方式并不成功。在宫廷中弥漫着一种阴谋角逐的压抑气氛,皇后的两个主要大臣,宦官斯陶拉西乌斯和埃提乌斯相互勾心斗角。为了维持民众持久的同情和支持,政府不顾财政预算需求,慷慨地颁发免税特权。这种免税特权早就授予各个修道院,而他们的支持是伊琳尼笼络民心的基石,这种特权也同样给予了首都民众,这个不稳定的政府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他们的青睐。君士坦丁堡居民必须缴纳的城市税显然一直十分沉重,此时也被免除了。君士坦丁堡之外各口岸如阿比杜斯、海鲁斯海关征收的进出口税一度是拜占廷国家最重要的税收来源,此时也大为减少。[94]这些措施得到首都民众的热烈欢迎,甚至斯图迪特修道院的塞奥多利(Theodore of the Studite)也交口称赞皇后的慷慨大方。但是很不幸,这种慷慨摧毁了拜占廷国家的财政,瓦解了拜占廷实力的主要资源,使帝国陷入极大的混乱。

  帝国外交政策在最近这20年期间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这种衰落部分原因是阿拔斯王朝正处于其强盛阶段。781年,阿拉伯人曾深入拜占廷领土,夺取了大量战利品,但更为致命的战斗发生在色雷斯松军区。拜占廷政府因而被迫缔结和约,同意向哈里发缴纳贡金。[95]但即使是如此屈辱性的和约也不能保证长期的和平。不久,阿拉伯人再度入侵小亚细亚。[96]789年,在皇帝君士坦丁六世指挥下开始的保加利亚前线战事也没有取得什么战果。792年夏季,拜占廷军队在边境要塞马尔西利惨遭败绩,这次失败由于皇帝临阵逃窜和拜占廷高级将领被俘而更加蒙羞。拜占廷政府被迫再次承认支付贡金。[97]但这次和平还是短暂的,因为保加尔人要求增加贡金。当拜占廷帝国实力逊色于它的两大敌人时,它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同意支付敌人要求的大笔贡金。与君士坦丁五世的辉煌成就相比,这就显得更加凄惨。

  第五节 拜占廷帝国和查理大帝

  由于西欧的发展变化,拜占廷帝国的权威逐渐丧失,这比其在亚洲和巴尔干半岛遭到的军事失败具有更重要的历史影响。在一位最伟大的君主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的同时,拜占廷帝国却由一个女人和几个宦官决定自己的命运,这真是古老帝国的悲剧。查理大帝通过合并巴伐利亚,推行基督教,吞并萨克森,向东方的斯拉夫人地区扩张领土,摧毁阿瓦尔人王国,蹂躏并吞伦巴底王国等举措使其王国成为他那个时代基督教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在驱逐伦巴底人方面,他在拜占廷帝国失败的地区取得了胜利,而拜占廷帝国由于这次失败导致其在罗马的权力遭到破坏。同时,罗马教会强化其与法兰克王国的同盟,决定性地背弃了拜占廷帝国。即便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两大教会之间的冲突因尼西亚大公会议的举行得到了调和,拜占廷帝国已经重归正统信仰,甚至比以前更狂热地支持崇拜圣像,也没有对形势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尼西亚大公会议并未从根本上调和这两大世界强权之间的矛盾。罗马要求取消毁坏圣像运动期间对其采取的不论是宗教领域还是教会政治领域的所有措施,希望由此彻底恢复“原状”,特别是归还教廷其原有的辖区,恢复罗马在意大利南部和伊里利亚地区的管辖权。君士坦丁堡拒绝听取罗马的这些申述,在尼西亚大公会议上,也没有讨论这些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公开宣读的罗马教皇哈德良一世致拜占廷君主的信件中,相关内容在希腊文译本中被删除了。教皇主张批判大教长塔拉西乌斯非法主持宗教大公会议的权力的内容,抗议大教长使用“普世的”名称的内容都同样被删除了。另外,教皇提出罗马教会至高无上地位或仅仅设计圣彼得至高无上地位主张的段落也都被谨慎地忽略了。[98]教皇在东部地区如同拜占廷帝国在西部地区一样失去了立足之地。虽然罗马教会似乎赞成拜占廷帝国关于当时最热门宗教问题的政策,但是在与君士坦丁堡结成联盟方面却没有任何进展。拜占廷人一方面与著名的伦巴底征服者结成同盟,允诺了相当多东西,但另一方面在与法兰克王国就圣像问题寻求相互理解时,却遇到重重困难,被迫做出更大的让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